主持人:
技术和机制创新已成为从政府到企业到学术界最流行的词汇,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创新还是说得多做得少。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清泰日前就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问题表示,从总体来看,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应该说已较大了,但是技术和技术能力却远远落后于国家的发展水平,技术和技术能力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软肋。日本媒体上也在说,他说中国整体经济繁荣昌盛,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却在下降。
事实上,在现有体制下,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科研则停留在写论文水平,其症结在于中国的创新体系基本上是以科研为中心的,而发达国家,创新体系是建立在微软、GE这样的跨国企业之上。我们从中可以学到点什么呢?大众评判台 曹中铭:基础薄弱
我认为现在中国之所以只能成为世界工厂,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基础薄弱,包括技术基础和人才培训两个方面;二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上,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只有在这两点上下足功夫,才能摆脱技术创新落后的软肋。
石笑宇:要有鼓励机制
政策导向很关键,目前缺乏必要的鼓励机制。就我所知道的,科技创新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缺乏必要的资金。
李峰:教育体制有待改进
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力量确实薄弱,这缘于教育体制,中国推行的是应试教育,所以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动手以及实践能力差,而科技研发并不是从课本里能学到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出来的人才,当然不是企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彭小姐:创新是一种意识
自主创新是一种意识,而非一种口号。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压力下,"短平快"成为许多企业主追求的目标,市场以及业务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首要任务,没有几个企业有实力去想如何技术创新的事。
马先生:多方面原因导致
中国的文化是内敛的,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当然循规蹈矩的人士十中居八九。而国外追求的是特立独行和创造,在这些的环境下滋生出来的肯定创意独特。既然要求创新,当然需要的是后者的思维方式。而且许多创新研发都局限于任务,就算有的人自己有了创新产品却因为无法实验而无法施展。所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沸点对话靠强大的技术和产品立足于市场
每日经济新闻:爱迪生是GE的标志也是发明创造的标志,中国现在正在建设创新社会,GE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有怎样的创新机制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戴伟盛(GE消费与工业产品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在实现产品创新方面作出了大量的努力,比如自爱迪生1879年发明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以来,GE公司一百年来引领着照明行业的优秀技术发明与创新。创新需要重视两个方面:人员和财力的投入。我们在产品创新方面花了大量的资金,今后十年内GE在节能环保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将翻倍。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以后无法使其进入商品化,GE是怎样做的?
戴伟盛:我觉得首先你要有一个正确的产品,正确的产品给正确的市场和正确的客户群体,这是非常关键的,这一点做到之后市场化就非常简单了。那么怎样市场化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通过市场推广,比如促销,及时将新产品的信息沟通发布给客户,让这些信息能到达客户;第二个方面,要有一批人,他们懂得我们的产品,能够将技术信息送到客户手中,让他们了解GE的产品特性。这种创新是一种体系,是和市场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在中国成为GE照明的重要市场以后,作为一种对于创新和市场的推动,GE今年就在中国启动了爱迪生奖照明设计大赛亚太奖活动,这样就把最好的研发与商业结合在一起了。
每日经济新闻:许多跨国公司都不把最新的技术带到中国来,甚至通过各种手段阻止中国企业的技术创造,GE在中国的技术战略如何?
戴伟盛:GE是以客户需要为准的,并不是以区域为准,不分中国、美国或者是欧洲,只要中国客户有需求,我们就把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带到中国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GE在新技术和创新方面希望和中国一起成长,GE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绿色创想"这个项目上,GE已经跟发改委签定了一个备忘录,大家一起合作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进行产品的研发。
每日经济新闻:是不是有了技术创新就一定能够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呢?
戴伟盛:一个企业在技术上全面垄断是很困难的,GE的竞争对手同样宣扬自己的节能、环保概念。我们有一些技术是独家的,但同时也有一些产品是大家共有的技术。所以要想成为领导者还要善于向客户展示。这是一个整合,而不仅仅是产品或者价格本身。我们永远不希望价格是唯一的卖点。我强调一点,GE是靠强大的技术和产品来立足于市场的,所以我们永远不会以价格来取胜。当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在价格上也有优势,但这不是唯一的条件。凌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