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渠道拓宽实质性的消息箭在弦上,但直接进入到资本市场似乎为时尚早。
6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保监会主办的“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保险业”研讨会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全国社会保障理事会理事长项怀诚、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马德伦等嘉宾的演讲传导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市场千呼万唤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有不同的“预告”: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宽将先“出海”,其后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最后才以谨慎的态度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海外投资品种丰富
长期资产负债匹配和投资组合多元化是促使保险资金“出海”的重要原因。
作为现代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保险资金运用日益成为保险利润的重要来源。2001年、2002年、2003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率分别是4.3%、3.14%和2.68%。资金运用收益率逐年下降,趋势堪忧。资金运用收益在2003年甚至已降至偿付率监管达到3%的收益率底限之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与保险资金长期负债特性相匹配的投资工具少而又少,造成投资组合较为集中在银行大额协议存款和购买国债。
截至今年4月,中国保险业总资产已超过1万亿元,可运用资金余额达9366亿元。“中国保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不仅需要而且可能。”吴定富说。
外管局副局长马德伦则表示,他们也一直对保险资金“出海”给予的是支持的态度。据外管局提供的资料,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持有外汇资金共有80亿美元,除了少量用于同业斥借和购买外汇债券,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由于目前外汇存款率不断下降,存在银行的外汇资金收益率不断下降,此情亦堪忧。马德伦给出国外保险资金投资方面的一些有效的匹配数据,“比如欧盟国家保险资金用于固定收益债券20%~30%,还有长期的股权投资。”实业投资更具长期性
6月28日,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谈到“工作进行顺利”的三个欲拓宽的投资渠道时,将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海外市场和直接投资资本市场三项并重。
在近期出版的保险业发展第一本“蓝皮书”里,关于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多次提到。“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等特点,和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相匹配。”蓝皮书还表露了由“间接”转为“直接”的意向,“从防范资本市场波动风险、提高保险资金使用效率、直接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等目的出发,保险资金投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都将成为趋势。此外,关于保险资金直接进行房地产抵押贷款等渠道,保监会也在积极研究中。”
同日,在由王宪章担任董事长的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揭牌仪式上,请来的嘉宾有财政部副部长、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等,还有各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的负责人。这是一个信号:作为管理着41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像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完全有可能专业、高效地运用保险资金,进行直接的实业投资。
一个不容忽视得重要背景是:当前宏观经济的走势、货币政策的导向,是有利于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实业的。信贷结构的调整会降低银行资金与保险资金的竞争,有利于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直接入市之忧
自今年年初国务院发表《九条意见》以来,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种种信号不绝于耳,千呼万唤仍未出笼。市场传递的信息有“皇帝不急太监急”之状。究其原因,大约觉得目前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无论对保险业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利好”消息,其实未必。
一直以来,大力主张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人,习惯于说国外的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的比例有多高。但提出这些主张的人其实没把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放在中国国情下思考。专业人士认为:“有一种误区是简单地把国外保险资金投资于有价证比例想当然地理解为投资于股票的比例,从而大大高估了国外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事实上,在国外保险公司资产分布中,有价证券占最大比重的通常都是公司债和政府债,而不是股票。这种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机理是债券的收益性、流动性和风险性的组合比较适合资金运用的要求。”
从国外保险业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保险公司的确是作为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但前提是资本市场比较完善,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较高,保险公司入市可以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人们在谈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经常是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千呼万唤,但保险资金入市也好,不入市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拓展资产与负债匹配的空间,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率,如果证券市场中缺乏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品种,保险资金无法获得比较稳定的回报,特别是资本市场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还处于风雨飘摇中,对于对安全性有较高要求的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可能暂时只能是资本市场人士的一相情愿。(万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