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美国商务部将就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第一场听证会。然而,就在美国还在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时候,5月14日,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访华时宣布,新加坡决定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十天之后,另一位政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主席张铭坚先生赴京,在商务部主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论坛”上,向中国企业大肆兜售新加坡的投资机会。这位曾先后供职于新加坡国防部、科技局和经济发展局、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科学硕士学位的战略家,巧妙地利用地缘政治优势,精细地构建新加坡的发展蓝图。
“赋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张铭坚在谈及新加坡政府作出这项决定时说,同时否认了外界猜疑其曾受到来自欧美压力的说法,因为“新加坡与中国内地、香港的贸易交往,已经超过新美之间”,同时由此可以预见的好处是,在今年11月的中新双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上,新加坡可望获得“加分”。
5月24日下午,张铭坚先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采访,据称这是新加坡方面唯一安排的中国媒体采访。
没有受到欧美压力
记者:新加坡是东盟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做出此项决定是否艰难?外界传闻为此新加坡曾受到欧美的压力?
张铭坚:这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完全正确的决定。
2003年,新加坡与中国内地、香港的贸易额(记者注,去年中新双边贸易额约200亿美元)已经超过新加坡与美国的贸易额,中国成为新加坡的第五大贸易合作伙伴。在投资方面,新加坡是中国的第七大海外投资伙伴,投入中国的累积投资金额约1800亿人民币,投入的产业包括物流运输、房地产、旅游等,而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累积投资将近50亿人民币。这些统计数字让我们作出了这一选择,市场是风向标。
新加坡政府在作出这一决定时,没有受到欧美的压力。新加坡是个贸易自由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我们与新西兰、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贸易自由化协定,与北欧达成贸易自由区域,即将与印度、韩国、中国谈判双边贸易自由化问题。
记者:今年11月即将举行的中新双边贸易自由化谈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张铭坚:这是上次李显龙副总理访华的最大的成果,与中方达成了双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时间。
双边贸易自由化高于WTO遵循的系列规定,是多方面、全方位的。至于谈判内容,我不便透露,但可以告诉你,农产品肯定不在此列,因为新加坡没有农民,没有农业,所以这就排除了一大障碍,像电信、金融、教育等服务业均是我们谈判的重点。
实际上,双边贸易自由化的好处不仅仅是关税优惠,由于新加坡与众多国家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像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生产的产品,或者转口新加坡产品,就可以免除出口其他国家时重新认证、检测、审查等诸多贸易障碍,降低了交易成本,对于双方都是有益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亚太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是唯一与美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新加坡积极地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是为了帮助企业享有出口贸易的税务优惠、更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两国签署的互相承认协议的条件,让驻新加坡企业更便宜、更有保障地打进国际市场。
中国企业如果能在新加坡本地市场成功立足,便代表已经间接打开周边国家的市场之门,因为能在新加坡打开市场的产品,往往都对东南亚地区起着市场先导和示范作用。中国企业能够利用新加坡这个桥梁,顺利地与海外市场对接。
提供中国企业国际舞台
记者:此次来北京,你最希望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张铭坚:我最高兴的就是和中国企业会面,告诉他们,到新加坡去!
我之所以这么热衷,是因为中国企业现在迫切需要走出去,而新加坡恰好可以提供国际舞台。
新加坡占尽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毗邻东南亚、印度、澳洲和新西兰,中国企业若以新加坡为腹地向上述区域和国家发展业务,将可拓展18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并且享有这些地区丰富天然资源的采购优势,还可以使中国企业在拓展新加坡当地业务的同时,逐步建立起辐射邻近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发达国家的销售渠道。
中新经济合作具有先天语言优势。在新加坡,华族占了近80%,中文是很常用的语言,虽然英语是新加坡的行政语言。
新加坡一直有亲商的思维,制定适当的政策协助企业、方便企业拓展业务,进行投资。除了明确的亲商政策之外,新加坡也设立了多个促进商贸、协助企业到新加坡落户开展业务的“桥梁”机构。
记者:我们注意到,到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主流是中小型民营企业。5月27日,深圳中小企业板开通,你们有无感受到压力?
张铭坚:竞争无处不在,新加坡在市场化和国际化中发展,在竞争中壮大。深圳中小企业板的设置,并不会影响中国中小企业来新加坡上市,一方面,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国家,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国际舞台;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是新加坡特色的服务。这是我们很早就意识到的。
目前,中国企业来新加坡上市的越来越多,到今年5月中旬,一共有45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交易所挂牌上市,其中有14家是在去年之内上市的。这种趋势会继续下去,并不会因为深圳创业板的出现而下滑。
记者:你所说的增值服务主要包括哪些?
张铭坚:比如中国企业来新加坡设立业务点,我们可以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注册。此外就是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包括:1.公司税将从22%调低到20%,这个降幅使新加坡的公司税成为本区域最低之一;2.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为20%,并减低其他收入所带来的税收率;..免除资本收益税;4.专利使用费的预扣税将由15%降低至10%;5.新公司首10万新元(等于约47万人民币)应纳税收入将享有3年的免税待遇。
印度和中国是新加坡两翼
记者:你怎样评价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新加坡在制订政策方面,更倾向哪个国家?
张铭坚:我们都倾向。作为亚洲的大国,印度和中国是新加坡的两翼,我们为夹在其中深感荣幸。
实际上,印度近些年发展也很快,GDP增长约8%,也是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像中国“海归”一样,印度的国际化人才也纷纷选择回流,这加剧了其国际化进程。对中国而言,印度将是支重要的竞争力量。
可以透露的是,我们与印度关于双边的全方位的贸易自由化谈判,正在紧张进行中,很快会有结果的。
至于印度与中国经济发展谁比谁快,谁知道呢?市场随时在变,技术也随时在进步、更新。
记者:在你看来,印度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张铭坚:有组数字比较有意思,比如,印度来新加坡投资发展的企业有1400多家,中国为1200多家,从数量而言似乎旗鼓相当。但是,两者在管理经营及运作上又有不同,印度似乎更开放,更善于利用国际资源。比如,印度在新加坡投资企业,他们不但聘用印度人才,也聘用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企业也一样,他们不仅仅聘用中国人、日本人,也大量聘用印度人和美国人、欧洲人,这是国际化明显特征。而中国企业,大部分是中国人,少量聘用日本人,至于印度人、美国人和欧洲人则很少。这就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知识结构、思想、创新技术和智慧,如果网罗国际化资源,则会得到更好发展。在新加坡,400万人口中有100万来自海外,包罗万象,什么样的人才,什么地方的人才均有,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化,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新加坡可以为此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