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今年的审议“清单”之后,社会各界好评如潮。据新华社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表示“每个问题要一查到底有交待”。
近两年,国家审计署在维护公共财产和国家法纪方面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有目共睹。其实,“审计”就是一项“功能性文明”。“功能性文明”指的是介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一种带有“工具”“手段”性质的制度或机制,以及规矩、惯例等等的文明制度。明确这一文明概念,有利于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
现在,在公共管理领域,常见的提法,是某某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和过去习惯说某项工作是“一大战役”,在思维惯性上其实是一致的。但“系统工程”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要靠“协调”、靠“通融”,靠“勾兑”才能办成事,甚至还办不成事。6月28日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选题是广州最近发生的假酒毒死人事件。记者采访了当地的卫生、工商、质监等执法部门,官员们都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说不清楚为什么堵不住毒酒进入市场。
这些现象反映出“系统工程”易造成公共管理上的漏洞。因为各部门“各负其责”就无法“系统”;而要“系统”,则大多要靠“协调”“勾兑”,在浪费行政资源的同时,还很可能互相牵扯最终导致办不成事。按照“依法行政”理念,各部门的职能、职权应是法定的,是“行政许可”的,故才能执行。而这些职能、职权,能否相互配合成一个“系统”,同样也应该是法定的,否则就容易乱套。
因此,在“依法行政”的理念下,更应该致力于“功能性文明”的建设。这方面,国务院已经作出了好的榜样。例如,非典之后,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应急等一系列制度的完整出台;还有流浪人员收容制度改为救助制度等。这里并没有老生常谈地提什么“系统工程”,而是强调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功能性文明”,说白了就是制度、机制,在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来源: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