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财经专题>2005山东省企业文化年会>业界精英
站内搜索:
耿耿赤子心—记中国重汽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
2005-10-26 15:40:52 作者: 来源:SRC-132

7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视察中国重汽集团。图为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右二)向吴邦国同志汇报情况。 

    新华网山东频道7月20日电 (茅岙海 谢英杰)四年前,一个资产负债率138.49%,累计亏损高达83亿元,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欠发职工工资4.42亿元,濒临倒闭破产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过破产重组、减员分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凤凰涅磐,重塑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实现了健康和谐的大发展。

    改革重组以来,四年迈了四大步:

    2001年生产汽车7800辆,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重组当年实现扭亏持平;

    2002年生产汽车15000辆,销售收入108亿;

    2003年生产汽车21000辆,销售收入150亿元;

    2004年生产汽车45000辆,销售收入217亿元;

    四年来,开发新产品新车型800多个品种,申报产品技术开发专利400余项,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开发研制的8×8、10×10系列全驱动越野车,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形成批量生产,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

    代表我国重型汽车同类产品最先进水平的"斯太尔王"系列、"HOWO" 7系列产品分别于2002年、2004年相继问世,在中国重型汽车市场上一枝独秀,引领潮流;

    一个现代化的中国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在济南的西部初展雄姿,成为名城济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这,就是中国重汽!

    中国重汽的再生,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一定能够搞好国有大型企业,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当我们回顾中国重汽四年来走过的艰难历程,并为取得的辉煌业绩而兴奋不已时,一个响亮的名字不能不被时时提起,他就是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马纯济对国有企业怀着深厚的感情,这与他的成长道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在企业锻炼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在企业他当过工人、班组长、车间主任、厂长,他熟悉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就像熟悉自己的十指。他了解企业,了解和热爱企业那些朴实的职工,看到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他焦虑不安,他感到肩上的压力和责任。正因为如此,当领导征求他到重汽工作的意见时,他不畏困难,态度鲜明,"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坚决服从领导的安排"。

    2000年9月9日 ,马纯济来到中国重汽。没有欢迎的场面,迎接他的是几百名上访的职工,他感到重汽面临的困难矛盾远比他来之前想象的严重的多、复杂的多。十三 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几万名职工,有病不敢看,吃饭成问题,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上万双焦虑的眼睛在注视着他,职工群体上访的事件连续不断。在党家庄停车场,秋风枯草,滞销的上千辆重型汽车,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暴晒,锈迹斑斑,残缺不整,一片荒凉萧条。马纯济的眉头紧锁着,长久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心情沉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不惧怕任何困难,他是一个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硬汉子,他又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如何扭转困境?如何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如何把职工的心凝聚起来?一个个问号在马纯济的脑海中交织在一起,他在不断梳理着自己的思绪……

  发展是摆脱困境的牛鼻子

    在第一次集团公司中层以上干部大会上,马纯济亮出了自己观点:重汽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发展。马纯济形象比喻道,我们现在是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发展是解决困难的最根本的办法。针对部分干部职工悲观失望情绪,马纯济正确分析了重汽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重汽在市场、产品、技术开发、发展潜力等"十大优势",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国企改革最大的困难是人往哪里去。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组方案,重汽要将七万人减到两万人。开始职工队伍很不稳定,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更增加了减员的难度。从工人堆里走出来的马纯济,也最了解、最明白广大职工的所思所想。在研究减员分流的党委会议上,马纯济动情地说,重组无情党有情,企业破产,党组织不能散。我们要带着感情分流职工,人员不能一推了之,工龄不能一卖了之,饭碗不能一砸了之。国有企业的职工多年来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他们为国家为企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下岗本身就是他们对国家的贡献,职工上有老、下有小,有的一家几代人都是在重汽工作,我们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重汽在减员中对劳动模范、双职工、残疾人制定了特殊的政策;补足了退养退休职工的工资;在省市领导支持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补交了拖欠多年的养老保险金,使数千名退休职工纳入社会统筹,解决了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

    由于政策的宣传到位,促进了职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众多的职工由一开始抵触下岗分流,害怕下岗分流,最后转化为主动提出下岗分流。传动轴厂十几名党员职工识大体顾大局,响应号召,主动要求内部退养。离开岗位那天,他们自动组织起来以义务劳动的形式过了次组织生活,向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的工厂告别。当马纯济听到这件事后非常激动,他动情地说,有这么好的职工队伍,重汽就大有希望。5万名职工顺利分流,胜利完成了中国重汽改革重组的攻坚战,实现了中国重汽的战略调整,为中国重汽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干部职工在改革的阵痛中走出来,表现出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前所未有的。广大干部职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甩掉多年的沉积郁闷,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产量不断翻番。从零部件、总成生产,到成车产量,月生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历史纪录。卡车月产从1000辆到2000辆,再到3000多辆……2005年三月份实现月产销6000辆,现在一个月的产量,已达到重组前2000年年产量的两倍。广大干部职工拼搏进取,任务忙时节假日不休息,主动加班加点,没有人计较报酬,也没有人叫苦叫累,表现了高度的企业主人翁精神。

    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马纯济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切实抓好领导班子建设。他身先示范,处处以身作则,以他人格的魅力,影响着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凡重大决策,他都事先充分听取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集中班子成员的智慧,发挥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他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常常提醒、对照自己的言行。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任人唯贤,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提拔到领导岗位,委以重任,使一大批35岁左右的青年干部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重汽各级干部的中坚力量。39岁的泉城十大杰出青年蔡东1983 年大学毕业一直在重汽工作,是一位靠得住有能力的好苗子。担任公司总经理之后,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和企业管理。他主持研制开发的军车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清华大学管理学院MBA毕业生童金根担任公司总经济师之后,加强资产管理,理顺产权关系,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战略"开创新的发展空间

    当汽车市场出现异常火爆的销售形势,产量不断创新高时,马纯济反而变得更加冷静,他思考着中国重汽如何保持持续性发展。他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指标增长,更重要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机制的转换。产品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不断创新。中国重汽要走向世界,必须实施四大战略,即低成本战略、区域化战略、技术领先战略、国际化战略。为此,他提出中国重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产品"四个平台",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优化产品结构,拓宽市场领域,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一是合资合作生产欧洲当代最先进水平的重型汽车,占领技术制高点。二是利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的第四代高档重型汽车,尽快投放市场。三是利用斯太尔技术提升的中高档重型汽车系列产品创名牌,形成竞争优势。四是斯太尔飞龙系列中重型汽车做到经济精做、性能可靠,形成规模。另外全驱动车、特种车、专用车、客车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扩大市场份额,做足"重"的文章,实现"特"的发展。

    为从根本上解决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老化等因素导致的长期未能解决的一些质量问题,为产品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供技术保障,马纯济反复强调要学会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和创新上。中国重汽2002年以来集中投资26亿元,重点建设"三厂(场)"(桥箱厂、商用车厂、试车场)、"三线"(装配线、检测线、涂装线)、"四点"(数控冲孔、焊装机器人、1000吨上下料装置、锻锤改造)等工程。新建成的桥箱厂,投资1.5亿元、占地50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桥箱生产基地;建成了江北第一试车场;新总装线和涂装线达到国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完成了电脑检测线,实现了所有下线车辆100%进行检测;完成了欧II发动机达标和专用车及零部件提升等项目。中国重汽发动机、车桥、驾驶室等关键总成的技术含量和制造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部位的把关设备已经与国际接轨,大大提高了技术和质量保证能力。所有这些,为中国重汽作强作大,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在马纯济的构想中,在齐鲁大地上逐渐形成。

  要发展必须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为实现中国重汽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马纯济明确提出了"四个创新",即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企业文化创新。逐步实现"零库存"是中国重汽走创新之路的重要体现。"零库存"是世界上先进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在中国重汽实行"零库存"的生产模式,曾被一些人视为梦想。计划经济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以及长期形成的生产组织形式的痼疾,为实行"零库存"生产形式设置了重重障碍。在公司决策层的会议上,马纯济第一次提出按订单装车的方案时,少数人不理解,说汽车厂几十年都是单品种、大批量装车,多品种混线生产根本不可能。马纯济力主己见,毫不动摇,他说:难道我们还没有吃够与市场脱节的苦头吗!不看市场,不问用户,只管生产,看看过去我们停车场上那些积压的产品,我们还能走过去的老路吗?马纯济拍案下决心,"只要市场需要,一天就是换50个车型也必须满足"。为实现订单装车,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了生产销售"一线通"工程,于2003年初全面实现了订单生产,大大降低了经营风险。在企业内部改进物流管理方式,采用供应商进场,大幅度压缩资金占用,通过物流整合、实行比价招标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在2002年1月18日,新重汽成立一周年之际,当有人提出召开庆祝大会,马纯济没有同意,他说,我们现在还不到开庆祝会的时候,重汽现在是刚刚起步,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何况是伤疤未好就忘了疼。与国际惯列接轨,庆祝大会变成商务大会。市场---用户----订单---生产,一条健全的信息生产链条逐步形成,所有这一切为实现"零库存"生产创造了条件。根据市场用户不同要求,及时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按订单生产,订单配送,成为中国重汽的生产方式,初步形成了"零库存"管理,仅此一项每年减少资金占用10亿多元。。

    图大业 建立人才竞争机制

    改革重组之前,重汽集团人才大量外流,一些关键岗位已经出现人员空档,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马纯济到重汽后,提出"人人都是人才,岗位培养人才"的工作思路,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培养和使用,"变相马为赛马"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子,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并与山东大学、江苏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联系,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深造,加快人才成长的速度。在集团内部实行科技专家选拔管理和聘用制度,先后评出了61名集团科技专家、57名青年科技专家,带动了整个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公开竞聘,选拔二级公司领导干部。开展了"十、百、千人才工程":即培养几十名高素质综合管理人才、上百名技术拔尖人才和上千名高技能技术工人。聘请十几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担任了企业的高级顾问。制定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国有企业引进人才众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下,集团公司给予优惠条件留住了从德国学成归来的博士研究生。技术中心工人刘承云坚持自学成材,在解决"斯太尔王"的线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团公司颁发总经理令,破格提升刘承云为高级工人技师。2004年,集团公司领导举办班读书班,就人力资源问题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引进急需人才的规定。过去是人才往外走,现在是人才往里进,良好的人才使用机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积聚了动力。

   让中国民族重型卡车走向世界

    为了把重汽做大做强,在中国重汽取得阶段性发展的同时,马纯济高瞻远瞩,加快了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步骤。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历时9年的VOLVO合资项目艰苦谈判,在马纯济娴熟的外交斡旋下,终于在2003年6月9日正式签署了合同,并得到国家批准。沃尔沃合资项目,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重型汽车合资项目,对提升我国重型汽车的技术水平、提高中国重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次沃尔沃项目副总裁参观重汽后说:"老马你是魔术师吗?两年没来变化就这么大,我几乎不认识了。"前任负责华沃项目的瑞典老总退休离开中国时,握着马纯济的手依依不舍,马纯济写了一首诗答送他。其中一句是"神州无冬夏,华沃万里行"。马纯济解释说:我们的合作像和风细雨的春天和果实累累的秋天,很愉快,没有严寒的冬天和酷热的夏天。"华沃万里行",当华沃公司建成后,你要走了,我们的车也生产出来了,人、车都要万里行了,对方非常感动。马纯济用它对朋友的真诚,赢得了合资伙伴的高度赞赏。随着合资项目的进展,使他们每次来都看到了重汽的巨大变化,他们赞叹道,中国人真厉害呀! 2004年中国重汽的年生产重卡能力进入世界前十名。2005年4月中国重汽一次出口苏丹重型卡车810辆,又创单笔出口最新纪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重型汽车工业的新水平。中国重汽前进的步伐不仅在国内引起强大的反响,在国际重型汽车工业也形成了冲击波,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在资本运作方面,中国重汽有了突破性进展,先是卡车公司重组小鸭电器获得成功,紧接着潍柴动力在香港挂牌上市,中国重汽进入了资本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地位和形象,影响深远。通过改革改制,彻底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融资发展的渠道,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重汽计划经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最终达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目的,真正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漫漫风雨路 耿耿赤子心

    时势造就英雄,是国家关于重汽重组的决策为马纯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华的舞台。马纯济以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执着追求,把全部的心血奉献给国有企业的改革,展现了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场景。一年365天,马纯济跑北京100多趟。有时早晨到北京办事,晚上就要回到公司开会,第二天又要回到北京。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感冒发烧吞下几片药。济南至北京的高速公路记录了他的行程,一年来往返北京就是十万八千里路程。

    在这条路上他闭目遐想的片刻,算是一种休息。他时常想起家中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孤独一人,责怪自己不能常陪陪老人,多尽一份孝心;他想起家中的妻子,在胳膊摔断住院的日子里,他也没有尽丈夫的责任感到愧疚;还有在上海读书的女儿,一晃就是大半年未见了,不知现在学习是否进步了……可是只要他睁开眼睛,看到车外熟悉的景物,便会立即收住对亲人的思念,繁忙的工作瞬时又占据了他的头脑。在进京办事的过程中,为了请有关部委尽早会签批复涉及重汽改革重组的文件,马纯济走马灯似的在各部委之间奔波,与工作人员主动交流,亲自把盒饭、茶水递到工作人员的手里。马纯济用他的执着、真诚、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级机关的工作人员。刚开始接触,机关人员以为他是一名普通的办事员,当后来知道了他是济南市市委副书记、集团公司的老总时,机关人员非常感动,对他肃然起敬。他们称赞道:重汽有这样的好领导,何愁发展不起来。一件件批复带着中央领导的关怀传到重汽。一项项政策支持逐一得以落实。这里面凝聚着马纯济多少心血啊!

    2004年2月中纪委、中组部下发了政府官员不能在企业兼职的文件,这时的马纯济又面临着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去是留,一时也成为重汽广大干部职工关注的焦点。重汽需要马纯济,重汽职工希望马纯济留下来。在集团公司管理层干部大会上,马纯济宣布:"我服从组织的安排,决定留在公司和大家一起干",话音刚落,就博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纯济对党对人民负责的一颗赤子之心!

    时光匆匆,马纯济的脚步匆匆。回顾中国重汽四年来走过的历程,他的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刚到重汽时的愿望----"一天好于一天,一月好于一月,一年好于一年"已经成为现实;他所倡导的----以人文本,用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的思路正在顺利落实;他所提出的企业理念----"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的企业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他所提出的口号----"用人品制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正在成为广大职工共同遵守的工作准则;他所寄予厚望的职工,正在成为一支朝气蓬勃、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所有这一切,都令他欣慰,也让他对今后的工作更加信心百倍。他想到2001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来重汽视察,要求要把中国重汽建成国际知名、国内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时,他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他比以往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外重型汽车的巨头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中国重型汽车的市场;国内众多的汽车厂家为争夺汽车市场群雄逐鹿,狼烟四起,竞争日趋激烈。经过四年的艰苦拼搏,马纯济已经用他的魄力和勇气、智慧和才能、勤奋和奉献,使中国重汽这艘搁浅的巨轮重新驶入市场竞争的汪洋大海。

    2005年马纯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马纯济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他说:"重汽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是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和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要说体会,我只能说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

    在展望今后的航程时,马纯济时常告诫同志们:拿我们的现在和过去比,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形势相比,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企业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不断的否定昨天,科学地组织今天,勇敢地创造明天,是马纯济工作的座右铭。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