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副市长陆昊昨日表示,首钢搬迁的重大难点是富余人员的安置。此外,近7平方公里的首钢原址的改造规划,将于10月报北京市政府审议。
多方合力分流富余人员
陆昊昨日在北京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上作了《关于首钢搬迁及新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称,首钢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是重大难点问题之一,难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分流安置总量较大,2005年~2010年共需分流安置富余人员6.47万人;二是年龄结构偏大,技能单一,转岗和再就业存在一定难度;三是从压产到全面停产,时间较为集中;四是区域相对集中,职工居住地主要集中在石景山区,再就业受到一定局限。
《报告》介绍说,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与首钢总公司一起制定了《首钢压产搬迁富余人员分流安置方案》(下称《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2004年末,首钢北京地区在册职工共8.3万人,分流安置的主要渠道,一是首钢不受压产搬迁影响的人员为1.83万人;二是首钢内部安置1.91万人;三是自然减员1.09万人;四是内退安置1.85万人;五是需向社会分流1.62万人。
“北京市政府已原则通过《方案》,但认为该《方案》中内退人员数量过大,要进一步调整,将内退人员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陆昊会上表示。
会后,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对此作出回应,称首钢已决定将内退人员减少到1.2万人左右,“如果还差5年到退休年龄,按照过去的规定,都可以定为内退。但是现在是否选择内退要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职工不愿意内退就可以留下。”
据了解,北京市政府已要求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首钢富余人员分流安置的工作力度。北京市有关部门每年向首钢推荐1700个硬件条件适合的就业岗位,以协助首钢安置富余人员。近三年,北京市财政已累计向首钢拨付富余人员分流安置资金6.89亿元。经过有关部门和首钢的努力,截至去年底,首钢北京地区在册职工为7.8万人,净减 5000 人。
新厂区基础工程5月开工
《报告》还介绍了首钢曹妃甸厂区建设的最近进展:25万吨级矿石码头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通路工程全线贯通;围海造地工程已经形成陆域面积11.3平方公里;供水工程已经完成陆地管道安装;供电一期工程、通讯工程、承担煤炭运输任务的迁曹铁路(迁安——曹妃甸)已开工建设。
朱继民会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曹妃甸厂区的围海造地工程已接近完成,预计铁路年底竣工。新钢厂的初步设计工作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报批工作正在进行,相关招投标工作即将展开。基础工程的施工预计5月开工,10月展开大规模的施工。
原址规划之谜10月揭晓
陆昊在会上透露,首钢工业区原址改造规划将于10月报北京市政府审议。
朱继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项规划由北京市规划委牵头,首钢和石景山区政府等有关各方共同参与制定。不过他说,由于规划工作刚刚启动,对于规划的内容,现在还不知情。
“规划的原则,正如陆昊市长的报告所说,就是‘符合北京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首钢职工安置、有利于土地价值最大化’。”朱继民说。
2003年,首钢搬迁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在土地相对稀缺的北京,首钢将近7平方公里的厂区用地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一地块一度被视为北京“增量土地的最大来源”。
不久前,首钢有关人士曾对媒体表示,首钢原址土地今后的定位是综合服务区,国家旅游局已经确定把首钢的部分厂区开发成工业旅游示范点。
而不少民众认为,首钢原址很可能将建设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咨询、休闲娱乐、高端商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看来,真正解开首钢原址土地用途之谜,最快也要等到今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