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很早就进入中国大陆PC市场,甚至早于国内大多数PC品牌如同方、TCL等,但在销量上,宏碁却从未进入过前五名。2003年后笔记本更在十名左右徘徊。2005年,宏碁在大陆市场全年的笔记本电脑销量仍只有十万台左右。宏碁在中国大陆市场缘何举步维艰,令人关注。对此,本期《时报IT》对深埋宏碁内部的“危机”进行总结。
危机一 品牌失血 势能下降
与明基注重感性营销和快乐科技、华硕注重技术和品质相比,宏碁多年来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品牌内涵,其多年来宣传的“国际品牌,本土价格”本身就是个空泛很难得到认同的概念。
总的说来,宏碁要在大陆市场有所作为,首要是在品牌推广上改弦易辙,补上长期的“短板”。可惜宏碁新管理层急于提升业绩,匆忙祭出低价牌,短期内确实能使销量大幅上升,但长期来看却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也造成了严重的“品牌失血”。
业内有关人士表示,在宏碁仅存的一点品牌势能被逐步耗尽之后,宏碁只能沿着拼价格的一条道走到底。而单纯拼价格,宏碁的成本很难真正与国内厂商比如神舟、同方、TCL等抗衡,就连DELL在价格上都拼不过国内厂商,我们有什么理由看好宏碁的“后市”呢?就仅凭“国际品牌”这一华丽的外衣?
危机二 架构不稳 渠道混乱
宏碁的公司架构和渠道政策也是变乱不已。2003年,宏碁用分公司替代了之前存在数年的地区总代理制,并且一口气在全国建了数十家分公司,员工人数也不断膨胀。但此举不但没有带来市场份额的增加,反而使成本不断上升,市场更加混乱。2005年,宏碁又开始实行全国总代理制,选择英迈和神州数码为全国总代,并全面裁撤分公司。宏碁的失意,在某种程度上被很多人当成了水土不服的一个明证。
宏碁多次变动渠道架构,对渠道的伤害是很深的。目前的宏碁,把渠道管理基本交给了神码和英迈,表面上看起来销量大增。但实际上,宏碁目前的销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大总代大打价格战、大肆招募新渠道造成的。而大量新渠道和炒货商的加入,造成渠道整体的利润下滑,也会使原有核心渠道的利益受到损害。而宏碁的低价策略又在一旁推波助澜,这也使渠道之间的价格战欲罢不能。
宏碁可能短期内不担心旧渠道的退出,毕竟新的渠道会不断涌进来,但当产品竞争力下降之时,这将是致命的。而宏碁作为上市公司,估计很难把价格战长期坚持下去,那时候宏碁将如何说服经销商坚守下去,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危机三 创新乏力 难觅亮点
虽然论者都说PC核心技术被所谓的Wintel联盟控制,PC厂商在技术上难有作为。但客观地说,笔记本电脑从内部的结构设计、电路设计到外部的工业设计,其需要的技术并不少。至少在近几年内,宏碁在笔记本电脑的设计上还未有过什么显眼的亮点,其津津乐道、几年一贯制的公事包式造型,更很难对产品的品牌溢出价值做什么贡献。与当年颇受业界推崇、在美国市场获得成功的“渴望(Aspire)电脑”相比,宏碁已经很久没有推出过什么有创新价值的产品了。这与其国际第四大PC品牌的身份也是极不相称的,又如何让人把它当成国际品牌呢?
更让人可叹的是,宏碁不但不思进取,还动辄对华硕等公司在设计上的成就进行攻击。据台湾《联合晚报》披露,2005年5月26日,宏碁举行新产品发布会,董事长王振堂在现场对与会代表意外发言,引起现场一片哗然。王宣称“华硕动辄宣称得到设计大奖,但得奖产品竟然没量产,宏碁才是创新的赢家。”华硕是否量产一款产品,是其策略问题,就算其只为得奖而设计产品,毕竟也要有实力做保证。宏碁高层的度量确实让人担心。
危机四 品质下降 后患无穷
以上几点,在短期内可能还不会对宏碁造成明显影响。但宏碁为追求低价而造成的产品品质的下降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却是宏碁高层近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宏碁笔记本天价维修风波和被指责使用低性能主板支持高性能处理器的宏碁TM-2428笔记本事件最近刚刚平息。但最让人担心的不是一两款产品的问题,而是用户对其产品品质的普遍质疑。网上对其TM-2403光驱容易坏、发热量大的评价比比皆是。
如果说2403还能基本满足使用要求,新推出的TM-3633又在广告宣传上忽悠了广大消费者,从而被很多人认为完全是一个愚弄消费者的低价玩具:SIS的芯片组、接口不全、电池只有2000毫安时,发热量极大,性能远低于2005年8月国内几个品牌的4999元产品,整体平台的劣势无法隐藏。
另一方面,随着宏碁销量的增加,服务问题也开始凸现。宏碁对用户的承诺是2小时快修,但现在由于返修量增大,有的经销商送去返修品,至少要3天才能返回。
随着用户的口碑传播,宏碁品牌所受到的伤害并非一朝一夕可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