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6日电 (记者 王宇)9月8日,第10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数百家引资和投资机构将在这一平台参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旨在促进和规范外资进入、但同时被海外一些媒体标上“保护主义”标签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简称《规定》)也于这天起正式实施。
“引资”还是“抑资”,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对的质疑。
还要不要吸引外资?
由于缺少资金,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资。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6508亿美元,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200个,世界500强企业约470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各类研发机构超过750个。
外资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带来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税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过,有关利用外资利弊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随着民族工业的崛起,以及国内资金的渐渐充裕,争论也日趋激烈,其中,外资是否会垄断市场、威胁产业安全、引资必要性减弱等问题成为争论集中的焦点所在。
由于跨国公司实力雄厚,因此有人担心外资企业会在中国市场上形成垄断力量,阻碍国内竞争者进入,使民族产业的成长受到挤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志乐指出,现在我国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他认为,在同一行业内的外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不应当把一个行业所有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来作判断。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日前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吸收外资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弥补了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国内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
中国保护主义抬头?
《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将于8日起实施。《规定》在获得掌声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外的质疑。实际上,这种质疑之声从国家开始着手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以及徐工、洛轴等涉外并购案出现僵持后,就变得越来越强。
《规定》是在对外资设限吗?商务部研究院沈丹阳认为,《规定》将会促进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从表面上看,《规定》对外资并购进行审查和控制是“从严”了,但是,明确细化的规定澄清了社会上一些诸如“恶意并购”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因此,对于那些合规合理的并购又是一种促进。
事实上,开放的政策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收益。数字显示,“十五”期间,占全国企业总数约3%的外商投资企业上缴税收达22384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2%;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30%;2005年底,现存注册的28万家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500万人,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口的比重超过10%。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重要国策,中国将坚定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与一些日渐疲惫,老想爬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岸上的“老运动员”相比,中国更具有“跃入大海”参与更广泛国际竞争的勇气。
引资政策出现变化?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引资速度出现了持续的下滑。商务部专家指出,引资速度下降并不能表明中国吸收外资将进入下降通道,相反,短暂下降可以看作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理性回归。
不可否认,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我国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一些地区在招商引资方面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情况亟待改变。专家指出,今后我国吸收外资将“挑肥拣瘦”,将更加注重引资质量,对于高污染、高耗能、低利润的外资企业将予以限制。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国将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将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引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大力吸收外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