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产业报道
站内搜索:
中日贸易风波能否平息 解析安倍晋三的"破冰"悬念
2006-10-09 10:21:00 作者: 来源:北京商报

  中日贸易关系随着昨天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华而显现出新的契机,安倍晋三把上任后的出访首站放在中国似乎预示着一种潜姿态。此前,肯定列表制度、产品质检问题等贸易争夺已让中日经贸进入“冰点”,一些中日问题专家担心,今年中日“政冷经热”的态势逐渐开始向“政冷经也冷”滑坡。不过安倍晋三突然访问,似乎给趋冷的贸易关系注入了一股暖流,两国之间种种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有望解决。

     □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1998年就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共识;

     □2001-2005年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5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2006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安倍就任日本首相以来的首次访华。

     悬念一:东海油田问题能否解决

     判断1:牵扯太多,短期难决

     对于一直存在争议的东海油田问题,日本认为海域划分应该以海岸基准线的“中间线”为界。中国认为划分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即界线应以冲绳海槽为准。一位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指出:“东海油田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关系到冷战后美国在东亚的战略影响。”

     “东海问题并不会随着安倍来华迎刃而解。”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也对此报以不甚乐观的态度:“中日对能源问题的竞争将长期存在,在某一阶段还会凸显出来。”他认为,两国的竞争仍然会长期存在,关于能源的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复杂。

     判断2:会随其他问题一起好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专家时殷弘教授表示,安倍来华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变化作用不大,但中日经济关系会在缓和的政治气氛下有所改善,其中就包括东海油田问题。

     殷弘说,和小泉时代比,安倍来华是明显的对照,中日友好关系会有所恢复,这样其他问题会随之好转,东海油田的争议虽然解决起来困难很大,但有望逐渐向共同开发的方向迈进。

     同时,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周茂清也认为:“东海油田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只要日本采取更为灵活的态度,双方在合作上会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他表示,虽离真正解决该问题还有一段距离,但安倍晋三的此次访华将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很好的机会。

     悬念二:中日贸易风波能否平息

     判断1:两国关系对贸易影响不大

     “两国经贸的发展还要拭目以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张孝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中日之间的问题是政治问题导致的经济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引发的政治问题,所以,此次安倍晋三的访华,究竟能给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带来多少改善,还是要看日本在消除中日关系紧张的各种阻碍上做出多大努力、有多大的让步、对华政策有多少改变。

     张孝德表示,在国际社会中,许多政治家都在利用经济作为政治筹码,但从多年的中日关系局势上看,日本在这种做法上不是很明显。两国的关系对于贸易往来有所影响,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因为经济体系是独立运行的。”他同时表示,贸易额的大小与市场有关,市场则与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关。

     判断2:日本恐惧被“边缘化”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分析指出,中国几年来频繁与中亚地区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从中-韩自贸区到中-东盟自贸区等,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了。这时日本也开始担心自己被“边缘化”。其实,日本国内一些企业组织早就已经呼吁日本政府对中日政经关系的改善采取措施。

     “在世界贸易的合作中,日本在与中国的贸易位置一旦被其他国家‘补空’,将有可能形成一种替代。经济空间如果被挤占是不会短期内做到的,但是一旦发生挤占,要想恢复则是非常艰难的。”白明认为,因为合作伙伴重新回到你的市场是需要巨额调整成本的,但维持其原有的贸易关系则付出的成本比这少得多。

     周茂清在向记者的分析中也表示,对中日两国的贸易前景非常看好,认为中日互补性非常强,中国有很广阔的市场,日本有先进的技术,希望以安倍晋三访华为契机,双方的合作会更加密切。

  悬念三:东亚经济圈何时形成

     判断1:双边合作套嵌在多边经济圈中

     白明指出,中日双边关系在国际经贸事件中往往是“多边中的双边”。中韩日三国的经济合作一直处 于三方的设想当中,亚洲货币的尝试以及共同的能源合作都表现出亚洲多国的经济圈中中日两国参与时的重要立场。整个东亚经济圈中的合作几乎都是以中日两国为核心的,中日关系的改善显然对东亚经济圈有很大影响。

     判断2:多边合作旨在“牵制”

     在8月23日吉隆坡召开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中,日本在与东盟举行双边磋商之后,正式提出了对建立东盟与中日韩和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黄大慧表示:“日本把‘10+3’变为‘10+6’自由贸易区的建议,是为了牵制中国。日本认为其和印度、澳大利亚的价值观更为接近。”在此期间,《瞭望新闻周刊》也载文指出,日本提出该构想意在通过从FTA(自由贸易协定)到“东亚EPA”(“东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多元化策略,实现日本“掌握主导权”、控制“东亚区域合作战略制高点”战略理念。

     悬念四:低息贷款能否恢复

     判断1:即使恢复也意义不大

     “日本已结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低息贷款,其实对中国企业而言意义不大”,白明告诉记者。因为所谓的低息贷款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项目的一种援助,“即使恢复,对中国企业在日的直接投资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他指出:日本的低息贷款更多是在于一种援助意义,同时通过对开发本国项目的外商给与援助达到对本国经济的利好影响,再有就是通过参与国际的援助基金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提升本国的政治影响。

     判断2:可能恢复贷款解除政治要挟

    “情况好的话,日本也许会做出一种姿态,恢复其对我国所谓的经济援助。”周茂清表示。他认为,日本决定暂时搁置给予中国的低利息日元贷款,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中国的要挟,以目前我国经济状况看,我们的实力不会在乎其的这些补偿贷款,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其先进的技术。

     悬念五:日本政府能否正视历史

     判断1:缓和“信号”已经放出

     “安倍晋三此次访华是中日关系缓和的一种信号。”张孝德说,同时也为经济带来一种信息,对中日两国经济环境大“气候”的改变以及人们心理预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由于之前中日政治上的不和谐,导致中国政府并不积极主动推进两国贸易往来,中日贸易往来也只局限在企业和民间层面。

     “如果此次访华日本方面在对华政策等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改变,两国有可能在改善贸易措施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张孝德如此预测。

     安倍来华,也许会在近日发表声明,重申一下双方的友好关系,这有利于两国关系正常化。至于中日关系发展成什么样,需要时间的检验。

     判断2: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日本对中国的防范与牵制在‘安倍时代’会比在‘小泉时代’更为明显。”中国人民大学东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指出:“安倍访华,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认为,虽然此次安倍访华是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破冰之履,但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在走向政治强国过程中势必要面对中国的崛起,其对中国的担忧将继续存在,所以日本对中国的牵制将会长期存在。

     判断3:小泉的接班人具有政治连续性

     “安倍晋三是小泉的接班人,并非民主选举上台的,因此在政治立场上必定带有延续性。”商务部研 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向记者分析指出。但他也表示,在政策方向延续上也会存在正面的延续多一些还是负面的延续多一些。基于安倍晋三首次出访就落在中国的事实,国内普遍对中日关系缓和呈乐观态度,对此,白明却认为,从以往的日本首相上台的言行来看,都会将中日关系摆在首要的位置,因此“即使是首站”也不能就此做出过于乐观的判断,还要看他下一步的实际政策。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