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产业报道
站内搜索:
“拉闸限电”再一次成历史 中国真不缺电了吗?
2006-10-09 10:24:00 作者:韩晓平 来源:市场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日前表示中国今年新投产发电机组将超过7500万千瓦,在去年全国装机总容量达到5.1亿千瓦的基础上再增长幅度达15%,且全国在建电站的规模仍有2.5亿千瓦,他认为下半年“应该不会出现拉闸限电的问题”。所以,一些主管电力的官员认为2006年中国电力供需矛盾将“转折”,电力将供大于求,“拉闸限电”再一次成为了“历史”。

     这种乐观估计已经使各级政府开始为积极应对“电力过剩”进行布置,将关停小火电作为工作重点,甚至提出要在今年计划内关停1500万千瓦的基础上再关停2000万千瓦,而电网公司仍将增加电量销售作为重中之重,似乎“拉闸限电”已经成为历史。

     尽管拉闸限电的次数仅为去年同期的2.3%,但是各地“计划停电”和“停产避峰”在着夏季气温升高时仍相继增加。北京预计今年最大负荷1220万千瓦,同比增长14.6%,电力缺口在50万千瓦左右,局部地区缺口达73万千瓦,政府将对主动限电用户进行经济补偿;上海今夏再次启动了电力迎峰方案,9000家企业被迫轮休让电……

     一边是史无前例的电力建设速度,一边又是挥之不去的限电之困;一边是GDP单位能耗降低20%的“中心任务”,一边又是大幅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全社会用电量;一边是“停产避峰”,一边又忙着拆电厂。大家都被搅昏了头,媒体摆起了“乌龙阵”,官员踢起了“乌龙球”,社会陷入无所适从,到底中国是缺电还是电力过剩?到底问题出在何处?

     造成中国电力陷入如此“乌龙”之中的根本问题是市场化建设被搁置。整个电力供需关系不是由供需双方决定的,而是由一些坐在办公室里的“先知”们拍脑袋定出来的,电力建设步骤是根据“先知”们设想规划实施的,而这些规划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往往又相距甚远。而且常常出现这些“先知”拍了左边的脑袋忘了右边的事情。

     许多电厂建设了,但是输变电系统没有完成配套建设,造成有电输不出;城市配电网络没有相应改造,造成有电卖不掉。一些发电设施完工了,煤炭供应系统却没有完成,造成等米下锅。在西气东输沿线建设了数千万千瓦世界最先进的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厂,结果因为天然气供应不能落实,无气可用或者因为气价太高而无法投入商业运营。全国有近2500万千瓦的燃油发电机组,但因为油价高电价低,根本无法投入运行。对于电力需求的管理更是严重缺失,现行《电力法》实际上赋予供电企业既无需为拉闸限电承担责任,又不必为电力过剩埋单,使他们对于优化负荷缺乏兴趣,结果造成用电结构严重畸形,特别是电空调在全国电网中完全失控。

     电空调被专家称之为“电网中的癌症”,如果你向它供血,它就会疯狂发展,直至吞食供电公司和发电企业的全部效益。空调最大的问题是随着温度的上升,需求逐步升高,而这种需求短暂而不稳定,导致发电供电设备的年利用效率迅速下降。根据统计,广东广州气温每增加1度,电力需求就会增加15万千瓦,目前广州市的空调负荷已经超过了总负荷的1/3以上。7月6日上午11时30分,北京电力最大负荷达到990万千瓦,其中商业空调负荷达到245万千瓦,居民空调负荷达到120万千瓦,空调负荷达到电力负荷的37%。

     解决电力供需矛盾的惟一出路就是加速中国的电力改革,必须使供电公司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代表城市和终端消费者向发电企业购电,供需双方根据电力需求的特性制定结构性电价模式,城市再将购电模式传递给消费者,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所有电力消费者参与用电结构的优化,以及节约电量和控制电力负荷的努力之中。所以,中国电力改革的关键是供电企业必须归属地方政府,而不能作为电网公司下派机构。

     现在还不是拆电厂的时候,小电厂虽然煤耗高,但是在最需要电的时候能顶一下峰,即便让需求者多出一点钱,也比在酷暑中拉闸限电好。应该加快建立“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机制,使不发电的电厂能够得到必要的补偿,以保证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解决中国能源问题不能依靠“先知”们拍脑袋,即使是将“先知”们的脑袋拍成爆米花,问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