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产业报道
站内搜索:
石油三巨头上书发改委酝酿天然气涨价5%-8%(图)
2006-10-31 10:32:00 作者:姜艳艳 来源:华夏时报

 

    师晖/漫画 


    油气联动上涨成为临近年底能源企业最关注的事情。就在每年一度的“中国天然气国际峰会”召开前夕,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头又传上书发改委提价天然气——此次价格很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上涨5%-8%。

    油气联动气先行

    几乎每到年底都是天然气涨价的时候。

    去年12月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头同步酝酿的天然气涨价方案获得了通过,去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

    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法定程序,考虑天然气购进成本增加情况,兼顾用户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天然气销售价格,并做好低收入困难群体的补贴工作。

    观察人士表示,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是能源资源调价的开始。在上次天然气调价的3个月后,发改委又宣布了2006年第一次汽油价格调整。因此,此次天然气的价格提升,与此前广为传播的汽油价格上涨大有关联。“油气联动,天然气先行可以看做是主管部门定价的一种策略。”通过这一策略,进一步观察能源企业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

    谈判遇阻价之过

    业界消息称,受全球天然气价格谈判的压力,国内能源企业对于国内天然气销售价格太低,低价天然气导致的国内需求不断增加和能源企业承受的高成本压力,是三大石油巨头此次上书的主要原因。

    “上述矛盾主要是由我国的天然气价格管制、定价体系与国际没有接轨造成的。”国泰君安分析师指出,我国采用的是政府定价的天然气定价机制,我国的天然气价格与国际相比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低的价位。

    “国内天然气价格的确偏低,另一方面,国内天然气市场的增长又十分迅猛,这就难免在价格谈判上授人以柄。”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则向媒体表示,国内天然气价格上涨势在必行,但就算上涨也未必能直接促成谈判。“因为还要考虑到地缘政治因素。”

 定价机制渐出台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天然气和汽油均是产品,但是盈利点却不同。天然气长期以来的超低价使得能源企业无法大力推广销售,目前国内的总体市场应用远远低于国际化水平。

    有分析师认为:“从长久来看,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的使用将更加充分。能源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前景,才不愿意继续在这上面亏损或者超低价运营。”这一点与能源企业呼吁减轻炼油厂亏损的道理相似——原油和成品油销售上的巨额利润,与“炼化”、“天然气”方面的亏损是三足鼎立之势,简单的互相弥补并不是市场行为。

    “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或者石油价格的调整,都是政府逐步出台能源定价机制的表现。”行业内专家表示,从去年年底开始,国家发改委“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想法就不断公布于众。2006年两次石油价格的调整中,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思路也已明晰——在政府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市场化乃至逐步接轨国际市场,是所有能源产品定价的基本规律。

    价格上涨谁买单

    能源企业言之凿凿的观点,似乎价格猛涨才是“硬道理”,然而也有专家对此表示了不同态度。

    “天然气的价格目前的确低于国际化水平,不过,我国天然气的使用规模也十分有限。天然气价格上涨的几分钱,对于化肥、居民生活、出租车等行业均有影响。尤其工业用户中的一些用气大户,将为此而损失上亿元。”专家表示,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三大能源巨头,在石油的开采和成品油的销售中,已经赚足了钱,加上天然气管道等方面的垄断,在天然气行业也并非亏损。再给天然气涨价,颇有大众为垄断企业利润买单的嫌疑。

    此外,产品的定价应该由政府决定幅度。目前天然气的价格仍旧控制在主管部门的手中,虽然有些地方价格过低促使使用量增加,但是整体市场供需仍显得需求较弱,目前并没有到非涨价不能平衡供需矛盾的时候。

编辑: 肖辉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