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寒 2006年的整个白酒行业,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市场操作方面,都经历了系列变化,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明显的“信号”——2007年白酒“营销转型”势在必行。
2006年,白酒行业的政策环境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了白酒行业的进入门槛,《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规范了酒类流通秩序……这一切都预示着白酒行业向好的方面发展。但被业界看成是“营销破门秘笈”的“终端营销”,却在2006年度遭遇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寒冬”。
终端营销 的渠道转型
随着国家打击商业贿赂力度的不断加大,以终端贿赂为运作模式的终端营销,愈来愈变得“灰暗”和“隐蔽”。
为躲避政策的“红线”,以终端好处费为明显品牌市场话语权的终端追逐者们,不得不放低嗓门;当“终端能否自带酒水”和“酒店有没有权利收取开瓶费”等一些争论公开化时,终端营销中暗藏的“利益链”被暴露出来。
在酒店消费酒水的成本明显高于自带酒水。酒店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品牌渠道利益链上的两个关键点,他们之间的争论始终始于渠道价值与利益的博弈之中。当消费者的理性愈来愈被酒厂所关注时,一场新的终端渠道价值链建设将悄然进行。如“茅台”就以“国酒茅台专卖店”彻底改变了对传统渠道的“依赖”。
其实,不仅是“茅台酒”、“五粮液”试图通过创新渠道、整合渠道资源来建立自己渠道竞争力优势,就连啤酒业、葡萄酒业、黄酒业也同样在思考如何依靠渠道价值升级、渠道战略转型,以及渠道整合营销等手段,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优势裂变和优势再造。
资源重组 的战略转型
2006年,并购也成了白酒业的关键词,不仅是本土并购,而且还有外资并购。水井坊成功结缘世界最大烈酒商——帝亚吉欧,标志着外资进入中国白酒开始起步。为什么洋酒愈来愈倾注白酒业?中国白酒国际化的起步是否真正开始?
洋酒开展本土化收购,一是看重中国礼品酒的巨大商机。从礼品酒的发展趋势去看,具有洋酒背景或国内知名品牌的礼品白酒将是市场主流;二是渠道借势。为防止渠道水土不服,借本土品牌比较成熟的渠道优势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是愈来愈多洋酒选择与本土品牌合作的首要因素;三是竞争再造。洋酒凭借对国际酒饮市场的营销和品牌推广经验,愈来愈发现在以资本整合为手段,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和竞争力体系等方面,中国本土酒厂的“潜力”十分巨大。
首先,中国本土市场还没有像国际市场那样对酒类饮品作太多“禁令”,诸如不准做广告等;其次,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酒类品牌,还没有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尽管洋酒品牌近年来在中国本土市场有不同凡响的市场表现,但比起白酒在中国本土市场庞大的销售额而言,仍是小巫见大巫。面对如此巨大的酒饮市场,洋酒巨头开始整合本土酒厂资源优势,谋求在中国本土市场“双面出击”,加快了对中国本土市场的“深度掘金”。
2007年,白酒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但需进一步细分与创新,通过革新来引领白酒消费潮流,如皖酒集团开发的“爽客”,定位为年轻人的白酒,成为引领时尚潮流的白酒,开发介于白酒啤酒之间的新型蒸馏酒,定位在酒吧和单身聚会场消费的白酒。在营销方面,白酒要根据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以变制变,不断科学合理细分区隔产品与市场,开创白酒的蓝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