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上海万丰停产偶然中的必然
2006-09-22 10:28:00 作者: 来源:中国汽车报 |
前不久,上海万丰汽车公司停产的消息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注意,记者近日多次打电话至上海万丰欲询问此事,都无人接听。打开上海万丰的网页,弹出的还是:“上海万丰祝全国人民新年快乐!”首页上的新闻截止日期为2005年11月12日。据悉,去年底处于半停产状 态后,上海万丰前不久开始全线停产,位于上海的总部也已迁回浙江,据称停产后的上海万丰大部分员工已放假回家,只有少数人留守。
面对今年SUV市场的低迷,一度辉煌的上海万丰陷入困境的原因成了国内众多借低端SUV进军整车行业的厂家所关注的焦点。是偶然还是必然?是政府“有形手”的影响还是市场“无形手”的作用?上海万丰整车生产的失败对行业有什么启示?为此,近日记者采访了汽车专家和相关的业内人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连锁收购:获市场“准入证”
1999年,国内著名的车轮制造商———浙江万丰奥特有限公司并购了上海二守合金有限公司。之后,万丰奥特又并购了山东都瑞轮毂有限公司。这两个并购给万丰奥特的生产能力带来飞跃,而另一个收购则直接导致万丰奥特进入了一个新领域。2000年,万丰奥特收购上海长风客车厂,进入整车生产领域。收购之后,万丰奥特没有使用上海联众客车公司长风客车厂的设备和厂房,而是在浦东新建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工厂。当时,万丰奥特的上层领导曾对媒体表示,事实上,企业此次收购,就是要获得整车生产的市场准入证。
外部因素:油价、消费税上涨
由于受若干新政策出台的影响,近一年以来,汽车市场不断的出现变化。首先是油价不断上调,使耗油量较大的整个SUV行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次,从今年4月1日起,大排量SUV消费税税率最高上涨达15%,企业处在一种很尴尬的境地:消费税上涨,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但是为了不失去消费者,以低价为卖点的SUV厂家,车价不能涨,配置不能降,这样,在利润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规模效应很难赢利。
其实,因油价持续攀升而受到冲击的SUV厂家不仅仅是上海万丰一家,据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统计显示,5月份多数SUV厂家的销量同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尽管如此,并非整个SUV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像长城这样的企业仍然能够临危不乱,因此,汽车专家杜芳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油价和消费税的上调虽是政府“有形手”的影响,但只是起催化剂作用的外部因素,并不是上海万丰停产的主要原因。
致命缺陷:产品固化乏新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面对政策的调整和由此带来的成本提高,上海万丰没有能够熬过难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万丰没有好的、新的产品。
万丰奥特是亚洲铝轮生产的最大厂家,其在零部件领域得到空前发展的情况下,欲顺势进入整车领域。由于SUV门槛较低,只要购买零部件组装即可,2000年,万丰奥特收购上海长风客车厂,进入整车生产领域,成立了上海万丰汽车公司,主要生产SUV。据有关人士透露,上海万丰在2002、2003年一度达到其事业的高峰,当年销售额、回款率、增长速度均在民营车企中名列前茅。但是市场变化了,万丰SUV的产品却缺乏有效的创新。没有自己的产品,便没有了后续的生命力,产品不好,市场就没有发展。“同质化”,这是中低档SUV厂家竞争市场的一个软肋。据统计,国内三十几家SUV生产厂家中,真正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少之又少,即使是仿制,仍有企业缺乏选择的眼光。
跨行业拓展有风险,那么一旦进入应该怎样发展?相关专家认为,首先要分析市场,找到合适的产品。在业内人士看来,万丰的产品在推出之日起就不是很理想,没有什么特点,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又没有升级,自然不会持续发展。长城和吉利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产品也并不占优势,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研发,产品不断的改进,市场也逐步开拓和稳固。万丰产品固化,没有自主创新。市场在变,竞争对手的产品也在变,只有万丰原地不动,这种情况下,停产是必然的。
优胜劣汰:市场规律的结果
当年,汽车业的火热使造车有如一场“全民运动”飞速蔓延。众多“半路出家”的民营企业都眼红耳热,不管具不具备条件,纷纷投身到这场造车热潮中。当时就有人指出:在那些SUV厂家中,普遍缺少自主开发能力和后备力量支持,所谓的新车也仅停留在模仿阶段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必将限制产品格局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在市场经济运行下,一个企业的停产、倒闭和破产,无疑是市场规律这只“无形手”起作用的表现,适应市场就能够生存,反之就要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必大惊小怪”,汽车专家杜芳慈对记者说。万丰的停产也许还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组织结构的问题、产品的问题、资金的问题等等,但最终还是市场规律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关链接
由于存在行业和政策壁垒,目前民营企业正通过各种途径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汽车非关键零部件向整车制造领域拓展疆域:
———从汽车零部件生产转向整车制造。
国内最大的民营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通过近三年的准备,已生产出电动轿车和电动载货车的样车。
———从摩托车制造转向汽车制造。
1998年,浙江台州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吉利公司在没有轿车“准生证”的情况下,推出自己制造的吉利轿车。3年后,吉利汽车终于出现在当年经贸委的第六批产品公告中,成为“汽车工业向民企开放”的标志。重庆力帆的轿车生产也是其中一个典型。
———收购整车制造的壳资源。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整车的生产企业,获得整车制造平台与市场准入证,并降低进入这一领域的风险。国内最大的汽车配件制造商之一的浙江万丰奥特集团在2000年通过收购上海一家客车厂,成立了上海万丰汽车有限公司,进入皮卡和厢式车领域。占据国内汽车内饰件市场较大份额的宁波华翔集团,2003年通过收购河北一家汽车企业,拥有了皮卡的自主知识产权。浙江中誉集团联合东风汽车收购了武汉万通汽车有限公司。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