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金融保险
站内搜索:
中国银联图谋世界第三 受理国家年内增至26个
2006-10-08 09:56:00 作者:杨筱 来源:中国经营报
    “中国银联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第三大支付组织,年内将把受理银联卡的国家增加至26个。”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万建华表示,“全球 银行卡产业近年来的规模化、集中化发展趋势,时刻提醒我们,只有实现品 牌的国际化,才能构建和巩固国际竞争优势。”

  与银联相比,Visa和万事达的客户群体显然更加成熟,这两家支付组织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超过2000万家商户。银联能走多远?能在保住国内发卡市场的同时,开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吗?

  四面重围

  近年来,一些银行卡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向中国市场渗透,国际主要银行卡支付品牌在中国的受理业务迅速扩展,国外大型发卡机构通过参股国内机构、或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纷纷提前介入人民币卡发卡业务。2006年以来,Visa对中国国内银行的营销投入,是去年同期的3到5倍。针对“银联”,Visa更以50万美元的费用,委托专业公司为其制定竞争策略。同时,Visa等跨国公司通过强化对其成员机构的补贴,与银联争夺发卡银行和发卡业务。

  目前,BIN码以四五开头的信用卡(国际支付组织发行的信用卡)已控制了我国信用卡市场95%以上的份额。今年4月份,Visa开始在全国巡回,开始向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进行业务推介和产品推广,游说城市商业银行加入Visa,发行Visa 4字头BIN号卡。

  同时,Visa等跨国公司通过强化对其成员机构的品牌管理和业务管理,与银联争夺发卡银行和跨行转接业务。尽管大多数Visa 4字头BIN号带有“银联”标识,但是Visa凭借其对4字头BIN所有权的控制,正式向香港和大陆的银行发函,要求所有列入其BIN表的Visa 4字头BIN号卡在大陆以外地区使用时必须通过Visa网络转接。

  凭借全球垄断地位,Visa和万事达公司对于中国这个不可限量的市场进行渗透,并且,这些国际巨头禁止其成员银行发行其他品牌的银行卡。因此,在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走国际化路线,银联无疑要在重重压力之下突围。

  品牌策略

  “如果按交易量计算,银联成为世界前三大发卡组织之一,只是时间问题。”尽管压力重重,但中国银联首席研究员林采宜博士仍然对银联卡的未来表示乐观:“与Visa、万事达卡不同的是,银联的国际化道路并非是要将网络铺设到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而是覆盖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到达的消费范围,构成银联独特的‘国际化’路径。”

  银联在不断扩大境外受理网络、不断完善境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例如,“银联标准卡”持卡人在境外消费或取款时,银联目前只按规定汇率进行货币转换,不收取任何货币转换费用。这也是作为创建银联国际品牌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就是促进国内发卡机构共同拓宽银行卡领域的国际业务,为国内银行实现银行卡业务的低成本国际扩张铺平道路,为我国银行业实现“走出去”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银行卡市场尽管在近几年发展得比较迅速,但与国外成熟的银行卡市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持卡消费的比例看,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持卡消费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3%、55%、27%和35%,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2%。这说明我国银行卡消费水平还处于偏低状态,而这也恰恰蕴含了银联发展的巨大潜力。此外,整个银行卡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低,规模效应还没有充分体现,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银行卡的新兴支付渠道还有待创新和挖掘。

  “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已经开始。”面对空前激烈的竞争,万建华曾经指出“银联标准卡”国际化的首要目的,是保国内发卡市场,“‘银联标准卡’是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共有品牌。创建‘银联标准卡’,事关银行卡产业的前途,这不是一个商业行为,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银行卡界的共同努力。”中国银联选择民族品牌的国际化之路,无疑也是其寻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银联的企业特性,万建华曾经给出这样的定义: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建设和运营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服务机构,中国银联虽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但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了“促进银行卡的联网通用好用,推动中国银行卡产业联合发展”的基本职责。而在万建华看来,“一国的银行卡组织只有在有效的国际范围内确立起品牌地位,才能实现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独立自主发展,才不会在国际竞争中丧失话语权。”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