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专访三位金融研究专家
消费投资出口之间不平衡还将存在 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刺激和鼓励消费
主持人:李芳芳 姚 伟
嘉 宾:赵锡军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张碧琼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主任
王松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随着我国国内储蓄率持续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十分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此,我们采访了三位金融专家。
明年储蓄率仍可能提高
问:储蓄率多年增长和经济失衡有何关联
赵锡军:明年我国储蓄率仍有可能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可能会放缓。如果国内消费市场得不到有效启动,国内金融市场又不能有效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则消费、投资与出口三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还将存在下去,由高出口、高储蓄带来的内外不均衡问题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大。
张碧琼:发展不平衡这是中国经济目前的特征,在某些方面可能扩大,如居民收入差异,而在某些方面也会缩小,如城乡差距和国际收支顺差。
王松奇: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失衡主要有两类,一是在横向上表现为低附加值产业和各类重复建设性项目吸纳和消耗了过多的经济资源,二是在纵向上表现为银行系统累积了大量的过剩流动性及国家的超额巨量外汇储备。
降低经济发展速度潜力
问:储蓄率长期走高有哪些负面影响
赵锡军: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中,投资与出口一直是主要的推动力,国内消费不断地受到挤压,劳动要素所得与资本要素所得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居民则不断地将来之不易的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银行存款。其结果是:第一,国内资金得不到有效使用;第二,贸易顺差的扩大带来越来越大的外部压力;第三,大量外汇储备的积累则面临巨大的海外投资风险。
张碧琼:高储蓄对我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就负面影响说,会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和潜力。目前,一方面我国政府持有大量外汇资产,其资产的实际价值会因为外汇贬值或外币的收益率下降而减少;另一方面国内经济会产生对外国市场的依赖,与外国的贸易摩擦也将加大。
王松奇:在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达70%以上的今天,对国外需求的过度依赖和对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肯定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能力构成潜在威胁,这是毫无疑义的。
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
问:为何会出现这一状况
赵锡军:从消费品供求结构来看,处于转轨时期的市场还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企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某些产品供求紧张而另外一些产品则过剩,消费者的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一些购买力不得不推迟从而转为储蓄。金融与投资市场不发达使得居民与企业的投资渠道不畅,大量的富裕资金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进入生产领域,加上社会保障不完善,许多居民更倾向于将钱存在银行,而不是用于消费。最后,由于大量贸易顺差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外汇储备,导致大量的货币投放,致使流动性泛滥,而投资渠道不畅又使得庞大的流动性淤留在银行体系,进一步推高了储蓄率。
张碧琼:因为我国金融市场中融资渠道不畅,企业为保证运营的流动性需求,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而增加储蓄,同时投资机会减少,利润率下降,信用体系不健全,投资风险大,这些都会提高企业的储蓄心理。
王松奇: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尚未完成,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举措使全社会大多数居民都成了具有高储蓄倾向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持有者,这就导致了消费需求相对增速过低。
企业存款居高不下
问:怎样降低储蓄率促进消费
赵锡军:目前我国存在一种特殊现象,一方面,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而另一方面,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又居高不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还在于大力推进金融市场的建设,拓展投融资渠道。在国家财力许可的条件下,有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做:一是通过给相关人员增加工资、福利或者补贴,直接形成消费;二是通过财政支出的作用加大某些公共产品,如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公共交通、文化体育、住房等的供给,将价格维持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水平上,从而刺激消费;最后则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相应的保障制度,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鼓励消费。
张碧琼:政府应该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开支,使公众对未来生活保障和开支流动性获得良好的预期;其次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健全投资融资机制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建立企业未来投资的乐观预期。
王松奇:资金不畅的解决之道只能是开流疏导,在改善监管条件和方式的前提下实施金融自由化,通过大力推进资本市场特别是多元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银行系统、保险系统的货币提供投资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