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刚刚大学毕业或毕业不久的“社会新鲜人”来说,“理财”这个词似乎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概念的层面,许多人还没有把它当成自己人生规划的一部分,而付诸行动的就更是凤毛麟角。记者采访了一些刚刚大学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发现这部分人群的理财意识还有待提高。
个案一:投资意识较强型
今年25岁、2001年大学毕业的小罗似乎较早就意识到了个人理财的重要性,也是校园炒股、毕业创业的尝试者。
小罗在大学学的是纯文科,但一直对财经颇感兴趣,大二便成为较早的一批校园股民,虽然后期被套,直到毕业后半年才解套,但基本保本,没有太大的损失。用他的话说,校内的尝试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因为同时选修了相关课程如《股票学》,可以学以致用,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
毕业后他考虑过创业,曾经想和朋友开一家广告公司,设备都买得差不多了,但最终不欢而散。事后总结经验,认为刚刚毕业就学人家创业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关系和资金一样都没有,创业简直是天方夜谭。于是打定主意,先踏踏实实地找一份工作好好干。
关于回报家庭和个人结婚等问题,小罗称暂时无结婚计划,另外,家里父母经济状况还不错,不需要他给家里寄钱,只是在去年弟弟大学毕业找工作,自己也渐渐稳定下来的时候寄了不少钱给他以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他认为在家里并没有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不需要锦上添花,关键是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发展积蓄条件,这也是父母的最大希望;当然如果家庭急需钱的时候,他也会全力以赴的。
现在他每月收入中20%用于房租,20%用于日常交际,10%购买生活必需品,剩下大约50%储蓄。他个人的打算是,将来个人积蓄较多的时候,将把其中的90%用于股票投资,他认为,炒股虽然风险大,但回报率的确是最高的。他个人不赞同将钱仅仅存在银行,而是比较倾向于购买基金或外汇,认为在负利率时代,将钱存银行是不明智的。另外,小罗认为申请信用卡,培养超前消费的观念是有助于个人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提高的,今天花明天的钱可以给人压力及紧迫感,促使自己更理性地衡量收支,开源节流,努力把钱赚回来,同时,使用信用卡也有利于培养个人的信用观念。但他也表示,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财,因为总是有一些外来事件干扰,所以至今还没有赚到第一桶金。
小罗认为,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考虑自己的理财方式及投资项目的选取。他给自己的评价是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因此他倾向于投资股市。但他也表示自己选择目前理财方式的前提是单身,如果结婚有了家庭或者有了孩子是没有办法以这么潇洒的方式来安排家庭收支的。
个案二:保守谨慎理财型
丁小姐,30岁,1997年大学毕业,3年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2003年硕士毕业。或许是因为硕士毕业第二次踏出校门前已经有了3年的公务员工作经验,出生于70年代早期已婚4年的丁小姐理财观念相对谨慎,作为家中长女,对父母以及弟弟的责任感与维持自己小家庭的正常运转成为她个人理财的重心。由于她的职业是大学教师,个人创业对她来说基本不在计划范围内。
丁小姐硕士毕业后更换了工作城市,先生也于半年前迁来,原来花5万多元购置的一套小两房的单位福利房正在出售中。丁小姐没有什么投资,保险是学校给买的,也没有太多外快,主要靠夫妻俩的工资收入生活。目前她与丈夫仍然在租房子,丁小姐的收入相对固定,两人的收入每月花在房租上的大约占到20%-25%,30%左右用于日常开支及书籍购置,另外由于她先生的父母在农村,丁小姐逢年过节也要给父母和弟弟寄钱,这一部分也是不小的一笔开支,剩下的就不多了。因此,丁小姐一直在要孩子与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之间犹豫,因为姑且不论年龄、个人精力等问题,这两者花费都不少,只能二者取其一。
个案三:挣多少用多少型
小李,22岁,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完全是初出社会的新鲜人。在大学学的是自动化专业,毕业时分配到了福利和收入都颇高的大型国企工作。
由于家庭经济宽裕,他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为钱操过心,但他表示,自己并不会胡乱花钱,和父母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父母大概会知道多少钱他能花多久,然后定期将钱汇到他的帐上。大学期间他基本上平时学习,打打游戏机,放假旅游,没有从事过兼职、投资或创业等。
他表示,大学毕业意味着自给自足生活的开始,但对个人理财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单位不错,收入不成问题,完全可以负担自己的日常开支,他表示大部分钱可能会存起来供自己日后发展之用,比如出国深造等。他称自己现在并没有女朋友,年纪也轻,结婚近几年并不在考虑范围内。由于分回父母所在城市工作,头一两年他应该会住在家里,父母收入丰厚,也用不着他来补贴家用,但是会试着为家里出些力,减少父母的一些支出,也算另一种形式的回报吧。
点评:以上3个个案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具体的与长远的理财目标;二是对风险问题都没有加以必要的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