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金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们就只会看到钱的表面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对于从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在美国,理财教育被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许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知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花钱没有计划;随便买东西,每个月的零用钱不断上涨。其实,孩子的习惯是与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息息相关的,要孩子学会花钱,就得从小进行恰当的理财教育。
"计划经济"法
在西方,著名富豪摩根家族的老祖宗------老摩根发财后,要求儿女为个人每月仅1美元的零花钱制订一个支出账目。在东方,香港的李嘉诚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名曰所得税。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要求孩子购物前必须先预估价格,确定预算,然后才能购买。老摩根、李嘉诚不是吝啬鬼,只不过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和习惯。
富豪们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是为了培养接班人,普通人家孩子从小树立这方面的意识同样很重要,因为既然家财不多,孩子们就更应从小懂得尊重父母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可以对每周给孩子的零花钱确定一个数目,再要求孩子制定一周计划,让他自己考虑日常花费的额度,按必需到次要逐个列入计划,在固定的零花钱中开支。购物消费时,可让孩子自己掏钱支付这些费用,让他学着做预算,做到有计划的开支。切记不要在孩子的请求下,为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或者替他弥补乱花钱造成的"财政赤字";否则,你永远都无法让孩子学会有计划地开支。
"循序渐进"法
国内外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越早接触钱,学会理财,长大后也就越会赚钱,关键是家长如何教会孩子花钱、理财。这里,不妨借鉴一下西方国家对孩子理财教育的一些方式。在美国,有专门针对少儿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小孩从3岁起,要使其能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知道硬币的等价物,并知道钱是怎样来的;7岁时能看价格标签,以培养其"钱能换"的理财概念;8岁时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里;10岁时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至12岁时知道制定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在充分考虑到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家庭实际的基础上,我国家长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他们正确的金钱观念和基本的理财技巧。比如,在小学阶段,中国少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零用钱如何花。家长可与孩子一起讨论怎样用钱,将多余或节省下来的钱存入"教育储蓄",或带孩子正式去银行开户,并顺便将银行储蓄的方法、种类、利率、计算利息等知识教授给孩子;或者鼓励孩子自己上银行开设储蓄自动转存账户、办理建设银行"龙博士"生肖储蓄卡等等,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一定的金融知识。另外,在带孩子去商店时,不妨给孩子一些零钱,鼓励他去购物付款,既让孩子了解金钱的实际价值,又可锻炼其胆识胆量。
"计划消费"法
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对年幼的子女实行严格的经济管理。每个孩子在7至8岁时,每周可得零花钱30美分,11至12岁时每周得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家里同时还发给每个孩子一个小账本,孩子花钱时,要明确记录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家长审查。零花钱如果用得得当,便可得奖励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中国的家长们不妨也学学洛克菲勒的做法,让孩子多少有点钱,同时教孩子学会花钱,学会有计划消费,从小就给孩子增加点"财商"。
既然要教孩子理财,就要相信他们可以自己处理金钱,父母只是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协助及咨询,给他一定的可支配金额,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管理,重点是要让他们学习如何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效用。例如,孩子可以用自己拥有的钱去买想要的东西,而不需向父母伸手要。一旦金额不足又非买不可时,可鼓励他们想出取得差额的方法,但这个方法必须是正当的,比如以做家事换取奖励等。
"按需供给"法
孩子的零用钱多半是父母给的。有些孩子会认为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最好不要孩子一伸手就给零用钱,应该视需求的必要性而定;否则,孩子若发现要零用钱是容易的事,便会养成好逸恶劳的个性。
对孩子提出的购物要求,家长要进行分类指导,不需要的物品要对孩子讲明,需要但花钱数目较大的物品也要从严掌握。家长可以采用鼓励打工法,即鼓励有能力的孩子在假期里去外面兼职打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打工收入来完成自己的消费计划,家长则从旁指导。这样一方面可使孩子体会劳动得来的收入不易,另一方面也促使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