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岁的朱丽叶,是上海交大自动化系的在读博士生,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宝钢股份技术中心前沿技术研究所的“钟点工”。从去年开始,她参与“薄带连铸溶池液位波动控制”项目研究,分时段为该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使项目设计和试验等进度大大加快。像朱丽叶这样的“钟点工”,在前沿所共有18名,占该所总人数一半。
借外脑为我所用———这样的新“钟点工”正在宝钢股份技术中心全面推广。这两年,随着钢铁业的迅猛发展,钢铁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项目迅速增长,宝钢前沿技术研究所作为承担重量级课题的研发部门,在编员工难以满足人力投入、专业配置的需要。于是,宝钢技术中心开始尝试以项目为纽带、借助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研发任务的新型用人机制,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找“钟点工”。
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宝钢股份逐步探索并形成了四种“钟点制”员工聘用渠道:从在校的研究生中选取、利用宝钢“博士后工作站”运作机制吸收、与相关企业签订员工租借协议、返聘老专家等。“钟点工”选择标准是:必须具备专业特长和丰富经验,并在工作中承担保密责任,而且项目完成后即解聘。对于学生、老专家等不同的“钟点工”,公司给予不同待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高校的博士、硕士而言,宝钢股份技术中心有着良好的科研和实践条件,对于他们的科研实验有很大促进作用。
实践证明,“钟点制”员工已逐渐成为项目推进的得力助手。大连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戴笠新,通过实践撰写了“薄带凝固过程数值模拟”论文,为宝钢相关项目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从上海钢研所租借的顾龙发,帮助企业解决了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徐荣军、张俊宝等人在宝钢“博士后工作站”承担相关课题研究,最终取得项目突破性进展。而宝钢的科研环境也给“钟点制”员工留下深刻印象,朱丽叶感叹:参与企业工作,使我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舞台,这样的经历颇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