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财经>证券市场
站内搜索:
定增尽带黄金甲 前两月融资761.12亿
2007-03-14 16:39:00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报实习记者 徐千翔 上海报道

  2007年开局,中国股市经历了大幅震荡。相比2006年最后两月IPO市场单月发行16家或17家,2007年前两月的发行节奏有所放慢。然而,IPO市场的融资规模却丝毫不逊色,金融股继续独揽IPO融资总额冠亚军。而定向增发亦有相对较高的溢价。

  IPO规模金融股“扛大旗”

  在经历了沪深股市的梦幻2006后,2007年初金融股引领大盘坐上“过山车”,多次大幅重挫和反弹,考验着投资者的心理承受力和监管层的耐性。

  发审会自2007年2月9日召开第20次会议后曾一度出现停顿,直至3月初才恢复。截至2007年2月底,除了定向增发公司外,目前已过会尚未刊登招股意向书的公司约有8家,其中首发5家,据称,这也是导致春节后发行节奏放缓的因素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股仍然保持着沪深股市IPO“位高权重”的地位。

  据Wind资讯统计,2007年前两个月,一级市场累计融资761.12亿元,为2006年全年融资总额的26.86%。其中,首发方式累计融资618.2亿元,为2006年全年IPO总额的37.64%。

  金融股中国平安和兴业银行分别以388.7亿元和近160亿元的融资总额占据了融资排行榜前两位。

  而再融资市场两个月累计融资142.91亿元,仅为2006年再融资总额的12%。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林瑾表示,“很显然,2007年前两月首发市场的融资功能明显强于再融资市场。”

  据申银万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3月2日,1、2月份IPO市场的20只新股尚有2只未上市。已上市的18只新股平均涨幅为104.41%,高于2006年的均值81.28%,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签率”下滑对一级市场申购收益率的负面作用。

  2007年前两月新股平均中签率为0.43%,较2006年的均值回落了约18.5%,与此相应,一级市场的申购“热钱”持续涌入,阶段性申购资金更是突破了1.1万亿元,刷新我国A股一级市场的历史纪录。

  然而,一级市场申购资金的居高不下,并没有引发申购收益率的下滑,正是由于新股上市首日受到投资者的追捧,2007年单个新股前两个月的平均申购收益率达到了0.311%,较2006年的均值0.285%还有小幅上升。

  2007年前两个月发行的新股中,金融股中国平安的表现最为突出,其申购收益率达到了0.886%。

  定向增发“满城尽带黄金甲”

  2007年前两个月共有19家上市公司实施了再融资,其中17家公司采用了定向增发的方式,并成为目前再融资市场的主力军。并且在增发公告日至2007年2月底间均有超过40%的涨幅。

  谈到定向增发何以获得发行人和机构投资者青睐的原因,东方证券研究员邹慧表示,这不仅仅在于其发行门槛相对较低、审核程序相对简便和发行成本的相对低廉,更重要的是其发行价格具有更大的弹性。

  申银万国分析师林瑾表示,在实际的非公开发行案例中,绝大多数公司都是以“不低于本次董事会决议公告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作为定价依据,即以“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作为基准日的。而这一基准日至增发公告日的跨期却是相当之长。

  据申银万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前两月实施定向增发的17家公司中,跨期最短的为96天,最长的达270天,当二级市场处于牛市时,“跨期”越久,则至正式增发时就可能提供更高的溢价。

  2007年前两个实施定向增发公司中,增发公告日至2007年2月底间涨幅最大的为中铁二局(11.29,-0.46,-3.91%),达150%,其“跨期”为249天;溢价最小的北京城建(13.26,-0.58,-4.19%)涨幅也达到了48%。

  上海证券研发中心彭蕴亮认为,除了本身的资产增值外,定向增发还暗藏整体上市和战略性重组等多种题材,将为证券市场创造双重收益。

  整体上市有两条主要路径,一为换股吸收合并,一为定向增发收购资产。

  G上港是换股吸收合并整体上市的典型;而G太钢则是定向增发购买大股东资产实现整体上市的代表,南京水运(10.57,-0.38,-3.47%)定向增发也是收购控股股东的海上油运资产以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定向增发成为整体上市最为重要的载体,自然溢价显著。

编辑: 于雪涛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