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农民已享“动动手指头,专家到地头”之便,但也有不少地方信息流在“最后一公里”处中断…… |
|
在烟台市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园里,农户只要轻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在网上咨询种植技术,获取市场信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这个示范园共出售樱桃苗木80万株,交易额400万元;出售大樱桃12500公斤,交易额75万元。其中,网上交易额占了1/3。 这是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差距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到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被广泛使用。农村信息化主要是指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通过获取和处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信息,向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提高其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水平。 我省是个农业大省,虽然农业产业化水平较高,但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有限,市场信息不灵。而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由于人员少,知识陈旧等方面的原因,已不适应现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推进农业信息化成为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有关研究表明,我省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0多年。总体来说,我省农业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缺少直接面向农户、面向农业生产的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研究成果。尽管我省也建立了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农业数据库信息过时,专业分布也不合理,很多地区没有建立本地区的农业信息资源库。由于我省缺乏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加上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农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省要达到市、县、乡镇和农户联网,还有很大的困难。 希望 去年8月,我省制定了《山东省“十五”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纲要》,为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描绘出了一幅蓝图:力争到“十五”末,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联通国内外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实现省内所有县市区、70%的乡镇以及50%的村联网,科技信息的网上用户发展到15万户,培植科技信息化示范村100个。 可喜的是,“九五”期间我省一些农业信息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今后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我省承担了国家“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山东示范区”建设项目,以烟台为主,建立了烟台、威海、济南3个示范区,通过引进网络化的农业专家系统平台进行软件二次开发,完善了示范区的“山东省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其中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科技信息网络联通,部分县区联通到了乡镇、村和农户,初步完成了苹果、大樱桃、鱼类等5大类19个品种的农业专家系统。 目前,全省科技信息网络已通达50%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站已达110多个,建设了果树、玉米、小麦、水产等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信息数据库。我省越来越多的农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管理部门,在网上获取了大量的科技、市场、决策等方面的信息。 坚冰 “动动手指头,专家到地头”,“买卖不出门,钞票赚回家”,这是尝到网上获取信息甜头的农民的真切感受。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建成了100多亩的优质稀有蔬菜、瓜果种苗培育基地。往年,基地培育出的种苗大部分供应本地农民,因本地区的种植数量有限,基地不敢轻易扩大规模。自从临清市全面启动农村信息化工程后,该基地通过网络信息交流不仅为种苗的培育引进了更新、更优的品种,而且还吸引了河南、河北、江苏等省的客户。目前基地正计划进一步扩大培育规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农村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并非每个农户都能享受到。这主要是我省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这块坚冰还没有完全打破,农业科技信息传到县、乡镇之后就中断了,信息没有真正进村入户。据省科技厅的有关人士介绍,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另外,信息传播方法不当以及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滞后也使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突破。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我省农村基本上都通上了电话,突破“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是要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建设好农业信息网站。这样农户就可按照自己的要求,让农业信息技术人员为自己在网上搜索或发布信息,使农业信息真正流动起来。当然,要使农业科技信息真正做到“进村入户”,还要靠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广大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另外,开发出操作简易而又经济实用的电脑也必不可少。 本报记者 王建国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