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讯 山东师范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从碱蓬中克隆出的一个耐盐的关键基因,可能会改写盐碱地荒芜的历史。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相应的转基因研究。 这个基因的全名是“Na+/H+逆向运转蛋白(SsNHX1)全长cDNA”。由赵彦修、张慧两位教授主持的一个课题组,在测定了1755个碱蓬基因的序列后,发现了这一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基因。这是国际上首次从盐生植物中克隆出的耐盐基因,国家专利局已经受理了他们的发明专利申请。 在最近的一系列采访中,张慧教授向记者介绍了这一研究的有关情况。他说,由这种基因决定的一种有运输功能的蛋白,能把植物细胞质中的Na+(钠离子)泵送至液泡,把H+(氢离子)泵送到细胞质内。这样,植物就可以免受盐害。碱蓬之所以能在海水中生存,就是因为具有这一独特的离子区隔化解毒机制。所有农作物均不具备类似机制,因而不耐盐,现在可以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将该基因导入作物,培育新型耐盐园林植物和农作物。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培育耐盐耐旱植物新品种,是近期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目前一些科学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张慧说:“我们和国外是同步的,甚至还要早。”早在1999年,他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从盐生植物中分离克隆该耐盐基因、培育转基因耐盐植物的科研思路。据他介绍,在所有公开发表的资料中,通过他们的这项成果所获得的转基因植物的耐盐性是最强的。 他们课题组通过该技术所获得的转基因拟南芥,能够在1/2海水浇灌条件下完成生活史;盆栽条件下,15天不浇水,复水后可恢复生产并结实,而对照株均死亡。 据介绍,我国盐渍化土壤总面积超过8000万公顷,我省的盐碱地也有140多万公顷,并且每年还新生出1万多亩的盐碱地,大量的土地因此荒芜。培育耐盐作物品种以开发利用盐荒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人口大国来说,意义不言而喻。 眼下,他们与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合作,正全力以赴对这项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 (记者 李鹏飞 吴宝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