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农闲时,再闻科技下乡声。按说,作为媒体记者,应闻 风而动,跟随下乡队伍做好采访报道。可笔者竟毫无“抢新闻”之冲 动,以前的几次采访,有些感觉不吐不快。 笔者亲历的几次科技下乡活动,基本的模式是,一个部门或单位 的领导带上几个专家,提上几捆农业科技图书和明白纸,到农村大集 上摆个摊子。所到之处张贴欢迎标语,有的地方还敲锣打鼓,甚至放 起礼炮,煞是热闹。等图书、明白纸散发完了,活动也就“圆满结束” 了。这样的科技下乡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像“作秀”。 客观地说,这些年科技下乡活动在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架起了一 座桥梁,促进了科技兴农事业,效果是积极有效的。但也必须承认, 内容不新、形式单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诸如,有的农业科技部门下 乡少,搞技术闭门造车,给农民讲课理论性强,实际指导意义不大; 有的科技下乡内容千篇一律,“到哪里都是老一套”;有的专家讲课 过于高深,从术语到概念,农民很难听懂;有的缺乏长期规划,搞活 动只是一阵风。如此一来,一方面专家讲的农民听不进去,另一方面, 群众想听的专家却没有讲到。其结果是,科技下乡受到农民冷遇。笔 者曾亲眼看到,咨询台前冷冷清清,少人问津,免费发放的宣传资料 竟被一些农民随手扔掉。 当然,板子不能打在科技人员身上,我 们丝毫不怀疑他们的职业良知。应该认真总结、反思的是各级活动组 织者。是一些部门、一些领导干部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作风,使科技下 乡效果打了折扣。 科技下乡要想更有实效,更受农民欢迎,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 对农民的感情问题。不能将科技下乡视为对农民的施舍,而应怀着反 哺、报恩的真挚情感来对待农民。应该知道,广大农民对科技知识、 致富信息十分渴求。一位教授告诉我,有一次他到村里讲课,连续讲 了4个小时,农民自始至终一直站着听,无一人离场。农民焦渴的目 光,痴迷的神情,让他感动得落泪。 其次,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农民的新要求,探索更加有效 的科技下乡新路子。如有的地方科技人员在农村租赁土地,办起科技 推广示范田。示范田的作用,就是从种什么到怎么种,一步步做给农 民看。农民反映说,示范田就像一个大课堂,在这里学技术,看得懂, 记得住,学得会,有了示范田,科学种田不难了。 再如福建省南平市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市里直接把科技人 员派到农村去,运用市场机制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结成利益共同体13 00多个,农民收入年平均增加11%。此种模式已被国家科技部下文推 广。 另外,科技下乡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不应有半点虚假和应付。讲 课内容要精心准备,提前摸清群众想学什么,缺乏哪方面的技术,结 合当地实际,群众才爱学,效果才会好。要真正下到田间地头,与农 民面对面、心贴心,手把手地把技术传授给他们。这样,科技下乡才 能受到农民的欢迎。
□ 滕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