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走近“现代水墨”画家刘国松(上)

2002-07-11 08:53:15 

  特约记者 张荣东
  刘国松一直被艺术界视为“现代水墨”的开山者及代言人,在近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专注于现代水墨的探索与实验,引起了海内外
的广泛瞩目,对中国水墨的发展与创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
他在艺术理论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探索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对于刘国
松,国内艺术界始终有不同的声音,但无疑,即使是刘国松的反对者,
也对他那种富有革命性的创新与探索怀有敬意。
  日前,记者在济南采访了在济作短暂停留的刘国松先生。刘国松
谈锋甚健,他用纯正的普通话回答记者的提问,谈笑风生,思维清晰
锐利,时有智慧、深刻的精彩宏论。年已70的刘国松在艺术上、观念
上并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他仍然有着旺盛的创造力,许多人都说,
刘国松有一颗蓬勃的年轻的心。
  记者:今年,您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台湾举办了“刘国松
七十回顾展”,从您成立“五月画会”进行现代水墨实验迄今已近半
个世纪,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有目共睹,但对于您的一些观点及创作手
法的运用,始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您怎么回顾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
有什么反思或者遗憾吗?
  刘国松:我从14岁开始学习传统国画,大学二年级接触到西画,
那时我就发现,和西画比较而言,中国画离我们的时代太远。艺术都
来自于生活,但看起来西画比中国画更接近我们的生活,传统的文人
画和我们的生活脱了节。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就绘画不变?当时
我感觉中国画死亡了,完全没有什么希望,于是就全身心地去画西画,
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我花了七年的时间,涉足西画的诸多流派,
但画到后来觉得这样下去也不对,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虽然看到了
传统的保守派不思创造的弊端,没有去走模仿古人的道路,但却去模
仿西方人,对西方的模仿只能是表面的模仿,我们不了解西方的传统,
我们认为的新恰恰是西方的旧。
  意识到这一点后就感到很失落,很痛苦,我们有五六千年的文化,
有深厚的传统,中国画衰落了,但不能否定其本体。正是从这个意义
出发,我提出了中国画的现代化,中国画应该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应该和古人画得完全不一样,中国画应该有一场突变式的改革。
我曾专门研究古人的用笔用墨,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到底在哪儿呢?我
觉得中国传统文人画所有的要求不超出如下三方面:首先一定是士大
夫的,非士大夫则必是匠人;其次必是男性的,追求壮美的气魄,反
对纤柔等女性化的东西;最后必是老年的,注重笔法与意境的苍老,
且越老越画得好。
  美术史所有的理论都可以归结为此三点,这三点都有问题,是封
建的。先说后两方面:中国画多少年没有真正的女画家出现,偶有几
位,不是大官的太太就是妓女;中国画实在是属于老年的,在中国画
的传统中,似乎不到老年就休想去谈创造。士大夫的画最体现中国画
的封建,中国古代文人十年寒窗,只是为了做官,遵奉天子的一言堂,
文人进入画坛最早是有贡献的,他们把中国那种繁复的山水、人物简
化了,把其精华抽出来,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后来的文人画越来越
没贡献,他们提出书画同源,书法即画法,用写字的方法画画,写字
用中锋,画画也用中锋,再到后来就成了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画的观
念,形成了文人画的笔墨一言堂,把中国画挤到了角落里。
  在这里,中国画已经病入膏肓了,非用重药不可。所以我提出文
人画在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没有那样的文人,也不可能有以前
文人那样的感受,因此绘画的技法不应是狭隘的,要革中锋的命,使
香港、台湾的艺术界为之哗然。我还提出一个口号:模仿西方与模仿
传统并无二致,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方不能代替抄袭
古人。
  记者:对西方艺术的模仿、抄袭,近年来在祖国大陆尤为盛行,
许多青年人对于创新的理解就是图解西方艺术的一些东西,他们不是
从自我的感受与时代生活中提炼艺术的新感觉,进而形成新创造,而
是为创新而创新。
  刘国松:是这样,国内现在流行的好多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西
方50年前就有了。我1966年在波士顿美术馆就看到装置艺术,当时很
感动,后来发现其实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人开始做,20世纪60年代都
成为大师了。国内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搞装置艺术,以为是最新的,
其实在国外都老掉牙了。
  我们再接着第一个话题,我对整个艺术界都有些遗憾,为什么想
不到去搞一批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变了,
你再去用明清的笔墨明清的标准去创作,能行吗?我为把中国画推向
现代鼓吹了一生,但有些遗憾,仍有人不理解我的真正用意甚至曲解
我的表达。
  记者:我觉得创新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一种新的艺术感
觉的自然流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能勉强出新,否则就会偏离了
艺术的创造而成为了技术的制作……
  刘国松:我插一句,我认为制作并没有什么不好,艺术界把制作
当作一个贬义词,其实制作没有什么不对。在潘天寿百年寿辰研讨会
上,邵大箴先生在台上发言说,要反对艺术上的制作,当然在制作上
的大师刘国松我还是很佩服的,他的制作有些好的作品,一般人的制
作都很差。当时我并没有准备发言,但邵先生看到了我,非逼我上台
谈谈这个问题。
  我当时分析了艺术是否要回避制作的问题,我说,我是一个创作
者,不是一个美术史家,但为了创作的需要看了一些美术史、美术理
论方面的书,美术史家往后看,我是往前看的,看美术发展应该是什
么方向,怎么发展,这是一个画家的责任。即便如此,我在美术史上
也看到,最早的画家是被帝王、宗教势力所聘用的,多半不落款;唐
以后开始落款了,最早落款往往是“某某人制”,范宽的《溪山行旅
图》就落“范宽制”,这不就是你们反对的制作之“制”吗?到后来
的重彩画,又落款“某某人绘”,表示其为彩色的;再后来水墨画出
来,这是一次革命,又落款“某某人画”、“某某人戏墨”、“某某
人写意”;等到文人画家主导画坛之后,用写字的方法画画,又都落
款“某某人写”。题款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我们现在已
经不是以前文人的思想,也不是那样的艺术观点,很多画家也已不是
书法家了。我们今天已到了另外一个时代、一个阶段了,是一个什么
阶段呢?那就是“作”的阶段,要落款“某某人作”!走下台时我又
举手大声高呼,“就是要作!”台下掌声如雷。我现在仍是这样的观
点。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19
56年,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
术运动。1961年,重拾东方画系的水墨媒材,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
中国画的现代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美术系主任及台南艺术学院研究
所所长,并当选国际美育协会亚洲区会会长。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两副笔墨的悲哀
下一条:诗意淡淡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