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大暑。滕州市柳琴剧团里一派热闹景象,剧团党支部书记 王传玲带着她的演员们正在排练大型历史剧《墨子》,他们将生动地 再现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这是这个县级剧 团首次排演的大戏,估计投资60万元,王传玲和她的同事们都为此捏 着把汗。 柳琴戏起源于清末,在民间有“拉魂腔”的美称。但和许多地方 剧种一样,柳琴戏的命运也是几番起落,前景堪忧。 王传玲演柳琴戏已有20多年,先后在40多台有影响的戏剧中扮演 过“扛大梁”的角色,塑造了一个个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在 当地,只要她一登场,观众都会为之一振,每每“台上生辉,台下叫 彩”,甚至自发地形成了一股“传玲热”。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王传 玲离开了柳琴剧团,到市文化馆干了副馆长。但她并没有真正离开柳 琴戏,所有重要的柳琴戏演出她都参加。但近十年来剧团经营状况非 常窘迫,演员们为工资犯愁,更为没有柳琴受众发愁。她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2001年初,经过几番思想斗争,王传玲决定重回剧团,并 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这时的柳琴剧团已4个月没发工资了。 为了生存,王传玲和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彻底更新思想,寻找一条 新的发展思路。经多方筹资,剧团买了一辆流动演出车,走出家门, 上山下乡,柳琴戏、通俗剧一齐上,并为企业开业、厂庆等做宣传演 出,以缓解燃眉之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论是烈日当头,还是 冰天雪地,只要一上台,柳琴戏的演员们感情依然投入。 柳琴剧团演员断代、后继无人,已有近20年没有招收学员了,现 在活跃在舞台上的骨干演员很多已年过半百,最年轻的也30有余。为 了解决后备人才问题,王传玲和她的同事们几经努力,于2002年成立 了滕州市柳琴戏校,招收了35名学员。现在的小演员已能登台演出, 并掌握了除柳琴戏以外的更多演出技能,以适应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 剧团需要发展,柳琴戏更需要创新。但王传玲深知,仅仅为了生 计而不得不为之的那些商业演出会侵蚀柳琴戏的精髓,长此以往,柳 琴戏就堕落了。王传玲又开始为柳琴戏的长远发展而奔波。经过她的 努力,柳琴戏起到了联络滕州籍名人、架起外商与滕州沟通的桥梁作 用,一曲曲戏文把听众的“魂”拉了回来,柳琴戏再次受到重视。20 04年4月,市里“破天荒”决定把柳琴剧团保起来,并成为了全额事 业单位。看到团员们每月能领到全额工资,王传玲的心里踏实了,她 也有胆量和信心排练一些大型剧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