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 记者在兖矿集团采访,发现这个有着10万余名职工的国有大型企业,10年来竟无一人下岗。 从1976年建矿至今,兖矿平均每年新增职工达4000人;同时,采矿技术一日千里,原来1000万吨的煤矿开采,需要6万—8万人,现在只需要2000—3000人。如何既解决好富余人员再就业又安排好新增人员的岗位?集团董事局主席赵经彻说:“这主要得益于兖矿集团10年前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煤与非煤产业并重’的发展战略。”他说,等到煤挖尽了,再去考虑职工上哪儿去就晚了,必须在煤矿的青壮年期就大力发展非煤产业。 据介绍,在煤产业之外,兖矿集团投入了25个亿,重点发展了10个亿元潜质项目和60个2000万元潜质项目,涉及电解铝、橡胶、养殖、商贸等诸多方面。如今,这些项目已显现出勃勃生机,吸纳了大量人员就业。为让职工顺利实现转岗,兖矿集团从一般职工到领导,每人每月都从工资里拿出1%,设立再就业保障基金,并对转岗职工进行两个月的技能和思想培训。 7月25日,在亿元潜质项目金通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车间工人正紧张有序地操作着机器,公司副总经理刘广平说:“这里有100多名职工都是转岗过来的。现在企业效益很好,职工每月收入能达到700多元。” 目前,兖矿集团非煤产业年实现销售收入40多亿元,成为支撑集团发展的半壁江山。企业2万多富余人员和矿区每年产生的三四千新增劳动力,都可以在非煤产业中自我消化。在解决自身就业难题的同时,兖矿集团还陆续兼并托管了7个濒临倒闭、破产的企业,安置失业人员10308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在,集团非煤产业从业人员已达4万余人,占到职工总数的42%。 (记者 周学泽) 编 后 有矿好,有矿好,矿一采完就没戏了。这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然而兖矿集团未雨绸缪,解决了这一难题。 接受采访时,集团董事局主席赵经彻自豪地对记者说:即使将来煤采完了,10万人照样有活干。 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勇气说这样的话。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个企业特别是资源型企业,在自己的青壮年时期考虑自己的未来是多么重要! 兖矿集团靠发展非煤产业解决富余人员再就业,也为一些忙于减员增效的企业提供了一条思路。和国际上先进企业比较,我们的国企人员臃肿、人均产值低,不减人就难以参与国际竞争。但我们又有自己的国情,如果简单地一减了之,把职工全部推到社会上去,社会将不堪重负。兖矿在主业之外,靠自己的力量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是一条值得肯定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