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要闻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2002-07-04 05:25:50 

  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模范
  中共锡林郭勒盟盟委副书记 王中和
  廷·巴特尔1955年在呼和浩特出生。他的父亲廷懋曾任内蒙古军区政委、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是共和国第一批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将军之一。1974年,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插队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嘎查长,从1993年开始任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扎根草原28年,从一个城市青年到一个优秀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从一个将军之子到一个草原之子,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草原,为改变牧区落后面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廷·巴特尔的先进事迹早些年就在全区各地广为传诵。他曾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优秀人才”等光荣称号。在荣誉面前,廷·巴特尔没有止步,他奋发进取,持之以恒,带领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实践“三个代表”,在千里草原树起了一座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丰碑。广大牧民群众亲切地称赞廷·巴特尔是“草原人民的儿子”。
  廷·巴特尔是个勇于创新的人,他带领牧民群众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建设养畜的成功之路。在他的带动引导下,牧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科技意识不断增强,保护环境、建设草原、算账养畜在全嘎查蔚然成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萨如拉草原又重现了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牧民人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廷·巴特尔是一个知难而进、真抓实干的人,他从一件件具体事情做起,引导牧民群众逐步走向现代文明。廷·巴特尔组织党员、群众义务修路,形成制度,一干就是几年;他引进技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给牧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全嘎查告别了祖祖辈辈使用油灯的历史。
  廷·巴特尔是个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人,他以一个基层干部的实际行动,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间长了,牧民们都觉得,廷·巴特尔是他们的依靠,遇到生产生活上的难题,很自然就会来找廷书记。
  廷·巴特尔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人,他以身作则,在牧民中树起了崇高的威信。知青返城时,廷·巴特尔把一次次的机会让给同伴,自己却坚定地留在草原。这些年来,廷·巴特尔也有过多次被提拔到苏木、旗里工作的机会,可他都放弃了。在他的带领下,嘎查集体经济在逐年发展壮大,廷·巴特尔只讲奉献和付出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赢得了牧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廷·巴特尔留在草原当牧民,28年无怨无悔。有人不理解,将军的儿子怎么是个牧民?现已90高龄的廷懋将军说,将军的儿子可以当将军,也可以当老百姓,这不是绝对的。但将军的儿子就一定得当将军,那不是我们共产党人做的事情。
  心系牧民献身草原
  锡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副嘎查长 常胜
  廷·巴特尔是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带头人。我们萨如拉图亚嘎查由于超载放牧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植被遭到破坏。廷·巴特尔根据嘎查的实际,在草原生态建设上带头做了几件大事:
  头一件是围封草场、划区轮牧。现在,我们嘎查围栏草场的总面积已达到了16万多亩,有三分之二的牧户在围封的草场上进行了划区轮牧,大片大片的草场开始逐步恢复起来。草原的绿意更浓了。
  第二件是打井引水,建设养畜。我们那儿十年九旱,廷·巴特尔带头在自家草场上尝试着打井引水,走建设养畜的路子。他创造的打井法已在我们那里得到了普及,牧民们给这种打井法起了个名字:“廷·巴特尔挖井法”。
  第三件是减羊增牛,科学养畜。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场,廷·巴特尔探索出一套经验:在沙化草原上,要多养大畜,少养小畜。在他的带动下,不少牧民自愿加入到了“减羊增牛”的行列中,牲畜减少了,效益提高了,草场也得到了恢复。
  廷·巴特尔是萨如拉草原脱贫致富的领路人。那个时候,我们嘎查83户牧民中有一多半是贫困户,其中三分之一是特困户。根据嘎查实际,廷·巴特尔把散养在牧户中的集体牲畜集中起来,并动员班子成员带头捐献基础母畜,创办了集体牧场,集中用于扶贫。对于生产积极性高的贫困户,嘎查不仅帮扶,还要奖励。在开展党员联系贫困户工作中,廷·巴特尔的联系户最穷、最多。近十年来,萨如拉图亚嘎查的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83户牧民普遍富裕起来了。全嘎查的牧民现有汽车32辆,摩托车62辆,风力发电机38台。去年,牧民们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800多元。
  多年来,廷·巴特尔始终把牧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牧民的大事小事没有他不牵挂的。牧民的马鞍子坏了没地方修,他就学着自己修;牧民干活用的皮条断了没地方买,他就学着自己做;牧民家里的家具什么图案也没有,他就自学画画为他们美化生活;牧区缺医少药看病难,他就自学医疗知识,为牧民义务看病。
  去年年初,一场罕见的雪尘暴袭击了整个锡林郭勒草原,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度。暴风雪把暖圈压塌了,把成千上万的羊群围困在雪原上。此时的廷书记心急如焚,他急忙开出自家的客货车,装满了煤、米面、茶叶、炒米等物品,不顾妻子的阻拦,冲进了怒吼的暴风雪中。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群众的责任,廷书记以坚强的毅力独自与风雪搏斗着。车子走了一里路,又走了一里路;进了一个牧户,又进了一个牧户。为许多身处险境的牧民送去了粮食,送去了烧柴,送去了危难时刻党对群众的一片真情。
  爱心铸就骨肉情
  锡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青年牧民 萨日娜
  我出生在萨如拉图亚嘎查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牧民家庭,今年21岁。20世纪80年代初,牧民们的生活都很困难,特别是我们家孩子多,劳力少,成了萨如拉草原上出了名的困难户。
  巴特尔叔叔那时候是下乡知青,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非常关心生活困难的牧民。平时,谁家最穷、谁家的蒙古包最破,他就去谁家,帮谁家的忙。当他知道我阿爸是乌兰夫同志接来的南方孤儿后,就更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听阿爸说,巴特尔叔叔特别爱学习,看到牧区缺医少药,就自学医疗知识,还经常为牧民看病呢!在牧民的热心关照下,我阿爸这个几岁就来到草原的南方孤儿,终于在草原上长大成人,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
  不知不觉,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看着哥哥姐姐都上学了,我也渴望能早一天走进学校读书。可是为了让哥哥姐姐上学,家里的牛羊已经快卖光了,哪有钱再供我上学呀!眼巴巴地看着哥哥姐姐和跟我一般儿大的孩子都上学了,我的心里难过极了。我不止一次地摇着阿爸的胳膊哭喊“阿爸,我要上学,我要上学呀!”
  就在这时,巴特尔叔叔来到我们家。他把一个装满作业本和文具盒的书包递给我说,“孩子,你让阿爸领着到学校去报名吧,钱的事,有叔叔呢!”“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高兴得跳了起来。
  可是阿爸却没有点头。他对巴特尔叔叔说,你看我这日子过的,还能再供她上学吗?巴特尔叔叔说,孩子上学是关系到她一辈子的大事,咱们萨如拉草原太缺少有文化的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萨如拉草原的明天,这钱我替你想办法!
  我终于背着书包走进了日思夜想的学校,走进了明亮的教室。那时,巴特尔叔叔家也并不富裕,为供我上学他究竟卖了多少牛羊,我不清楚,但后来才知道,得到他帮助的并非只我一个!到了九十年代,为了使哥哥、姐姐和我能够继续上学,巴特尔叔叔和嘎查的领导们决定拨给我家100只扶贫羊,帮我家脱贫致富,使我们都完成了学业。我哥哥学了医,成为我们苏木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现在,我们家的变化可大了。我们有了自己的羊群,有了北京吉普车,有五千多亩草场,还实现了定居。人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家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巴特尔叔叔的帮助,都凝聚着巴特尔叔叔的心血。也正是这样,我阿爸这个当年的南方孤儿,才真正在草原上扎下了根,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原牧人。
  说真的,我爱我的巴特尔叔叔,这不仅是因为他救过我的命,还因为他是个好人,一个向草原和牧民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好人!在我们萨如拉草原上,巴特尔叔叔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这些事儿虽然都不大,但都像天上的星星那样闪闪发光,数也数不过来。
  我永远是草原人民的儿子
  锡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 廷·巴特尔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和40多名知识青年相伴,插队来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亚草原。
  萨如拉图亚草原是个好地方。可就是太偏僻、太贫穷了。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牧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非常落后,日子过得也十分艰难。说实话,从下来的那天起,我曾多次有过要回城的念头。谁不知道城市好呢?谁不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适一些呢?可是,有些事,有时完全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萨如拉图亚草原上的牧民们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呵护着我们这些从城里来的“白面书生”。他们的一言一行,不知不觉中已渗透到我心灵的深处。
  我文化不高,可比起身在草原的牧民们,见识要广一些。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就热爱劳动,不怕吃苦,喜欢钻研一些东西,牧民们有什么事,我都乐意帮他们办。日子长了,牧民们无论大事小事都来找我,我和牧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78年,正是知青们返城的高峰期,嘎查里的知青走得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那一年,我回呼市为队里修一辆车,在家里呆了两个多月。当牧民们都认为我不可能再回来的时候,我又回到了草原。听到我回来的信儿,十里八里、几十里以外的牧民们都纷纷赶来,送来了吃的、穿的、用的。我的那些平日里爱说爱笑的牧民朋友,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紧紧地抱住我,生怕我再跑了似的。那一刻我是那样深刻地悟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牧民已经把我当成了他们中间不可分割的一员。他们需要我,而我又怎么舍得离开这些朝夕相处、勤劳朴实的牧民呢?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发誓:“我的好乡亲们,草原上的鹰也有飞走的时候,而我廷·巴特尔,今生今世要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记得第二年春天,母亲从呼和浩特市来看我们,她老人家还没有进家,就扶着蒙古包门哭了。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儿子就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说实话,在当时拿到一个回城指标,就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那几年知青陆续返城。我父亲已被“解放”出来任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牧民们都认为,有我的父亲做靠山,我迟早是要回城的,连我妻子也是这样认为。可整整28年了,我没有走,留下来了!
  这些年来,有人不止一次地问过我的父亲和我:一个将军的儿子,真的就甘心在草原上作一辈子牧民?我这样体会: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你有多大的名、利、官;而在于能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为群众多办一些实事好事,能受到群众真心拥戴。
  最后,我想用自己作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报告:我不愿做都市花园里供人观赏的花朵,只愿做浑善达克沙地上的一株小草,为勤劳善良的牧人遮挡一丝风寒,为漫漫荒漠增添一点绿色,为祖国大地减少一些沙尘暴的袭扰。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吴冷西同志逝世
下一条:华建退出 将军入主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