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成了流行词,这恰恰说明,现实生活中诚信缺失到了何种程度。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估计,我国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余亿元。 这几年,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讲诚信,但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原因是我们的诚信远远没有“硬”起来。 许多人对同仁堂的一副对联印象很深:“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正是诚实守信,使同仁堂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从一家小药店发展为国药第一品牌。这应该是我们在诚实守信方面的一面旗帜。 的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应该看到,传统的诚实守信是基于道德伦理范畴的,它的存在过多依靠了个人因素和道德力量的约束,有更多柔性的东西存在其中。尽管这种约束是必要的,但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单靠这种约束远远不够,因为它缺少必要的刚性。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拿着刚收到的一张空头支票质问一家银行的职员:“对这样的企业有什么处罚?”银行职员说:“各种处罚规章都有,但是银行业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也有难处。”言外之意,得罪了客户我们喝西北风啊!这种机制下培养出的信用环境肯定软软乎乎的,特别是碰到经济利益时,软得像个熟透的柿子。 另一个小故事在我们看来或许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的影响却不可估量。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找工作,各公司拒纳,他抗议歧视外国人,雇主说:“你甭嚷了,你乘地铁都蹭车,谁敢雇用你?”或许当初,这个中国留学生还觉得奇怪:地铁栏杆这么低,一迈腿就过去了,外国人还去买票,真傻!事实上,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信用的记录范围极其广泛,检索也很方便。谁一旦在信用档案上留下污点,终生都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国家,诚信是刚性的,任何人都碰它不得,不然就会“身败名裂”。安达信、安然、世通等国际著名企业的轰然倒塌,没一家不与此有关。用行家的话说:失信的成本高得让你不敢去试。国外很多企业或个人,即使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还是承诺归还,其实他们只要一宣布破产,一切债务都没了,但他不敢,原因正在于此。而我们却有很多企业不断通过假破产逃废债务,根源也正在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 所有这些都表明,信用缺失与失信成本过低有很大关系,但在我国,无论从立法还是执法上,都远未将失信成本提高到让失信者“得不偿失”的程度。因此,建立失信制约惩罚机制迫在眉睫,这是巩固信用体系链条最关键的一环。 佟化文 左丰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