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蓬莱,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蓬莱阁。坐落在城北丹崖山巅的蓬莱仙阁确乎名动四海五湖。因之,蓬莱成了一方旅游胜地。每年每年,都有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前来领略蓬莱仙境之美之奇。 但蓬莱还有一个方面不能忽略,那就是文化。 蓬莱的文化如果溯根求源的话,应该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那时就已经很有一些专门烧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们在这一带活动了。但秦皇寻仙求药所留下的足迹,则应该看做是蓬莱仙文化的正式确立。后来汉武帝也来过。他抱着与秦皇同样的想法。传说他站在丹崖山巅,回过头来伸手一指,说,这儿就叫蓬莱吧。这样,作为海里三座仙山之一的蓬莱,就落到了坚实的土地上。 不过真正崛起蓬莱文化的是一个名叫朱处约的宋人。他不仅在丹崖山上建起一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也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蓬莱阁记》。再往后不久的苏轼,更是以他的《海市诗》和另外几篇与蓬莱有关的文字,把蓬莱的文化推向了极致。可以说,是朱处约和苏轼两个外地人,共同确定了蓬莱文化的走向。 接着,传说中的八仙也落户到了这里,他们在蓬莱阁上饮酒至醉,然后纷纷施展本领,飘然过海而去。这传说与时常出现在丹崖北面的海市蜃楼一样缥缈。可她却撑起了蓬莱文化的一根支柱,使原有的仙文化氛围更加浓郁了。 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一位实实在在的、任何一部史书都绕不过去的伟大的军事家,他的诗也被蓬莱独有的仙文化熏陶,弥散出同时代诗人难得的灵气。即使吟的是行旅诗,里面一样地深深烙印着他家乡蓬莱文化的痕迹,不可磨灭。 这样的文化,还成就了一位当代的作家——杨朔。杨朔的散文,几乎每一篇都被仙灵之气笼罩着。尤其一篇《海市》,更是脍炙人口,至今被人称道。尽管在某些人眼里,杨朔似乎是在粉饰着什么,但是,谁又能否认得了,他的字里行间所流动着的诗一样的河流,不是发源于蓬莱文化的深处呢? 另一位文学史上有名的蓬莱籍作家杨振声,他在家乡的土地里汲取营养,从而营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和人物生活的氛围,同样让人不能忘怀。 蓬莱文化的独特,就在于“仙”。缥缈得让人无法触摸的事物,她的出现与流传,不可能是没有扎实的社会基础的。承认和否认,仙文化都带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幻想。人需要幻想。没有了幻想,人也就和别的动物差不多了。而无数年来,最让人能够无边无际地幻想的,恰恰正是这种仙文化。 蓬莱,这个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的小城,她以这样的一种形象,生动地向我们诉说着美丽、幸福和生命。 凌可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