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的思考

2002-07-20 10:42:3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的观点,既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又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各种生产要素、经济资源的地位、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劳动都参与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这些劳动创造价值的区别在于:有的凝结在物质产品上,有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有的凝结在交换过程中。可以说,人们的劳动不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心任务应从专注于生产方式的批判转向生产力的提升,从关注价值的分割转向价值和财富的最大化
  □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技术、资金等经济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应参与社会财富分配也是合理的。但是,劳动以及各种经济资源参与分配应有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不同劳动参与分配也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最近重温马克思主义基本学说,尤其是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有了一些初步认识。
  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一个首要和核心的问题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如同穿过层层迷雾的阳光一样,正确揭示了商品的奥秘,建立了科学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乙种本)》,以下简称乙种本,第45页)。马克思又说:“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这些物现在只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乙种本,第46—47页)。马克思进一步论证,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要生产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各种具体形态的生产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这种有用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性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劳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耗费……(乙种本,第50页)。
  马克思以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为核心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真理,实现了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完美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的观点,既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又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各种生产要素、经济资源的地位、作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决不能因为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否定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的科学论断。因为,归根结底,任何科学成果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
  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是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心命题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人类的劳动过程都是不断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劳动创造财富的过程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同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资本追求无限增值、社会必要时间规律和价值规律所决定的竞争使之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充满空前强大的动力。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不再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是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过程。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发达的大背景下,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快更多地增加社会财富,否则我们就会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难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中心任务应从专注于生产方式的批判转向生产力的提升,从关注价值的分割转向价值和财富的最大化。
  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价值总量问题。按照经典作家的论述,价值总量是不变的,它是一个常量。个别劳动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在相同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不同,但从社会总体来看,“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是相同的……那种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短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了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乙种本,第51页)。这样一来,人们必然产生疑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动的时间和强度越来越小,在创造越来越多社会财富的同时,怎么可能创造的价值总量越来越小(即使考虑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因素)?其实,马克思曾经科学地指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的劳动在倍加甚至高次方机制作用下必然创造更多的价值,与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是同步的,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将为人类创造价值的能力提供无限的空间。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劳动都参与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
  马克思在研究价值形成过程中,对于创造价值的范围是不断扩大和展开的。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仅限于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后来又扩展到参与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的经理、工程师和其它科技人员的劳动。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分析的范围从直接生产过程扩大到了流通过程,认为商品流通过程中对商品的运输、包装、分类、整理等作为生产在流通过程的继续的劳动同样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又把供求和竞争因素加进来,即一个部门的劳动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数量,超过部分就是劳动的浪费,不能形成商品价值。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说明:在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许多劳动者共同生产一个商品,随着这种生产方式的发展,这些或那些工人的劳动同生产对象之间直接存在的关系,自然是各种各样的。马克思还客观地把资本家作为共同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的劳动看作是创造价值的。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密切关联、相互融合的有机的整体、一个庞大的系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经济一体化,更使我们看到人类的所有劳动都融会在世界经济之中。人们所有的劳动都参与了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这些劳动创造价值的区别在于有的凝结在物质产品上,有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有的凝结在交换过程中(价值只有在交换过程中实现,价值量在交换过程中变化,在宏观上交换过程包括部门平衡和世界贸易)。例如,教育行业从幼儿园到大学以及各种成人教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是凝结于劳动力之上的,同样不难理解,卫生医护人员是维护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除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外,对各种精神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文学艺术工作者以及旅游业等所有给人带来精神享受的劳动都应是创造价值的。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激烈国际竞争的状况下,确保宏观经济高效有序的运行越来越重要,否则必然造成大量重复建设、无效劳动,难以实现现有技术水平和各种经济资源条件下的价值最大化,个别劳动的价值很可能变小或化为乌有。从这里就不能看到国家计划、工商、税务、海关等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各行业的公务人员都参与了创造价值的过程。至于军队、警察、公安司法等部门,其主要职责是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和合法利益,保障国家安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其劳动价值显然凝结于劳动力身上,又凝结于交换过程之中。
  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要合理合法,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
  首先,每个人以自己不同的劳动参与了社会价值和财富的创造,因此参与社会价值和财富的分配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国现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
  其次,劳动是财富的重要源泉,技术、资金等经济资源也是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应参与社会财富分配也是合理的。但是劳动以及各种经济资源参与分配有一个合理的数量界限,不同劳动参与分配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否则,就会出现收入差别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至于个别国家公务人员除工资外还利用手中的权力参与社会价值的分配,这显然是非法的,对于这种腐败行为必须予以严惩。同样,一些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采取欺诈、偷税等非法行为谋取私利,这也是无偿占有他人创造的价值。
  第三,我国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决不能搞平均主义,人人平等就意味着人人贫穷。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高度重视贫富差别,防止两极分化。据有关资料介绍,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是0·16,20世纪80年代末为0·28,这种变化是正常的,但从90年代之后便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值,1998年高达0·46,“弱势群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另外城乡差别、东西部地区差别等也趋于严重。解决上述问题,固然离不开政策调整,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制衡手段,但更主要的还是靠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在合理分配的同时,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刘振奇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