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最为突出。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农民收入不提高,或提高很慢,不仅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几年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实践中,人们似乎找不出很好的办法来促进农民的增收,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新的思路。在我国目前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国家还没有足够的财力补贴农业的条件下,必须着眼于采取综合措施,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时国家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调整城乡收入分配关系,才能破解“三农”难题,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使我国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 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当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内部机制还不完善,农民很难分享产业化经营的平均利润。但通过发育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或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龙头企业,农民就可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集中体现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农产品加工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吸纳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从而起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农村就业结构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农村中非农就业增加了,二、三产业增加了,就改变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农民的职业角色,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龙头企业办出了一定规模,就要向城镇集中,从而带动了城镇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我们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因为农民太多,人均占有的资源有限,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难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减少农民的过程。现在,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已不切合实际,因为我国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增加值只占到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15%左右,农民已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但说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却十分切合实际,因为中国农民太多,占了全部人口的近70%。而中国现代化的列车如果总是载着这么多还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是肯定开不快的。 破解“三农”难题,最关键的两条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减少农民。而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两化”联动,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两化”联动,可以先在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起步,使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并逐步在中西部地区加以推进,从而加快整个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秦庆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