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大学的Stephen教授指出:所谓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就存在,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类,但环境条件一旦改变就可能流行。环境条件的改变正是由于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而造成的。 人类的某些活动改变了生态条件,使病原体的种群或它的宿主数量增加,导致传染病的出现。如汉坦病毒宿主动物是黑线姬鼠,这种啮齿动物在农田里大量繁殖,在人们收割庄稼时,就会被这些动物排泄物形成的感染性病毒气溶胶感染。另外,在河流上修建大坝、农业灌溉、城市蓄水等项目,致使蚊虫等媒介昆虫大量繁殖,则会出现许多由蚊虫传播的传染病。 气候异常,会有同样的影响。1993年在美国西南部爆发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病毒可能已长期存在于鼠群中。由于该地区异常温和的冬季和潮湿的春季导致了鼠群大量繁殖,大大增加了人们的感染机会。 病毒基因组的变异是新病毒病出现的重要原因。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和宿主之间保持着一种相安无事的共存状态,往往不会造成危害。然而一旦这种共存相安的状态遭到破坏,病毒为了生存,就会诱发其迅速而猛烈的活动,以致发生急性病毒感染。化学药物及农药化肥的滥用,基因产品的不断出现,使病毒的变异和肆虐变得不可预知而充满危险。病毒的突变使病毒能感染已对原始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群体,并容易发生大规模流行。 能引起核酸变异的污染物叫致突变物,主要有:放射性类、染料类、涂料类、药物类、塑料垃圾简易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这些物质在当今生活中用量上升,而使用废弃后几乎没有任何安全处置措施,于是污染物被大量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由于病毒的核酸分子结构简单,当环境中的致突变物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到病毒的宿主体内,引起病毒基因发生变异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遗憾的是,这种致突变物污染的危险,往往要等到引发了某种直接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才会真正引起人类对治理污染的重视。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不良行为本身,也有助于病毒的流行。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人口大流动、城市人口密度增大、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促使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大肆流行,如登革热已成为一些亚洲城市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而人类自身行为对疾病的传播也有重要影响。 众所周知,由于性行为混乱和静脉注射毒品的行为,不仅已经导致了HIV的出现,而且使HIV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艾滋病患者的数量急剧上升,成为世界性传染病。可见,提倡良好的个人行为和有益的活动,对控制传染病的出现至关重要。 全球的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病毒的传播更为广泛、迅速,野生动物的运输能使病毒出现在以前未曾出现的地方,尤其进入高敏感人群后,可引发大流行。 人类进入新的动物栖息地(如热带雨林)后,有可能暴露在新的病毒面前,使病毒很快从动物宿主传播给人,经典的例子是在修建巴拿马运河时发生的丛林热,由于工人进入热带雨林砍伐时接触到了黄热病毒的媒介,导致11000人出现流感样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