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沉沙铁未销
1997年7月,淄博临淄区龙贯村村民韩如水在该村东面淄河滩承
包的河滩上取土,挖土过程中忽然发现有根绿色的铜棒,当时,韩如
水很好奇,就放下铁锹,用手一点一点地把沙土挖去,漏出一半时他
就断定是一把铜剑。为了不把铜剑挖断,韩如水很小心地挖了很深的
坑,然后仔细地祛除周边的泥沙,终于完好无损地把锈迹斑斑的铜剑
取了出来。为了安全起见,韩如水悄悄地把剑拿回家里,保存起来,
然后又像往常一样回到自己承包的河滩上挖沙卖沙。
人和沙滩虽然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韩如水心里还是惦记着铜剑,
虽说自己不通文墨,但生活在“齐国故都”,对文物却有着敏感。当
他拿着铜剑仔细打量的时候,发现剑把以上有字的痕迹,韩如水曾听
人说,带字的铜器文物价值不一般,他意识到这把铜剑有来历。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为了弄懂铜剑铭文,韩如水请时任齐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张海龙
帮助辨识,张海龙不能辨识全部文字,就拓制了拓片,联系有关专家
仔细研究。恰逢文物专家孙敬明来临淄,经他辨识,这把剑的真实面
目逐渐显露出来。该剑长59厘米,宽4.2厘米,重1000克,剑脊上铸
有“郾王职作武某旅剑”八个铭文。燕(“郾”通“燕”)王剑挺拔
庄重,茎为扁圆形,在茎的两面各有一凸起的棱深入剑身,剑的刃部
留下了砍刻的缺口,但至今仍然锋利。
燕王职,名姬职,或名平,字职,即为燕昭王,燕哙王之子,公
元前311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共33年。“武某旅”是燕昭王下属武官,
此剑相当于尚方宝剑。
发现燕王剑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文物贩子蜂拥而至,有人出高
价求购,韩如水不为所动,他明确表示:“我是临淄人,我爱家乡的
文物,要把燕王剑捐献给齐国历史博物馆。”于是,在经过了近半年
的周折,这件稀世珍宝——燕王剑终于安全落户齐国历史博物馆。
一段历史硝烟
唐朝诗人杜牧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杜牧由“
沉沙折戟”遥想到烽火硝烟的三国古战场,如今,燕王剑在齐国故城
出土,同样很自然地钩沉起一段历史烟云。
公元前284年,即燕昭王28年,正是燕国强盛之时。当时燕国以
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大军伐齐。当时齐
国国君齐 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
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西进拒敌,双方兵力各约20
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
征战,士气低落,加之齐 王为迫使将士死战,以挖祖坟、行杀戮相
威胁,更使将士离心,斗志消沉。结果,当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
溃,遭到惨败。此后,乐毅自率燕军继续向临淄进攻,攻占了齐国的
国都。乐毅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
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然后分兵五路,以期彻底消灭
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左军攻取胶东、东莱(今山东半岛),右军沿
济水南进阿、鄄(今山东西南部),前军沿泰山东进攻取琅(今山东
沂南至日照一带),后军沿北海(今山东临淄东北沿海一带)出击攻
占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中军占领临淄以镇齐都。燕军仅在6个
月的时间,就攻取了齐国70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城未被攻克。
此后,燕国集中兵力围攻莒和即墨两城,竟然三年未克。不久,
燕昭王病死,燕惠王即位。齐国将领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燕惠王罢
免乐毅,随即田单在即墨巧布火牛阵,打败燕军,很快就收复了70余
座城池,演绎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的经典战例。
“齐燕之战”在司马迁《史记》中有确切记载,但这场战争的实
物佐证却没有发现。燕王剑在齐都临淄故城附近发现,为这场战争留
下了深深的印记。有关专家认为,这把剑是乐毅攻齐的实物资料,它
留在齐都临淄有两种可能:一是齐燕之战时失落于水;二是作为陪葬
品葬于地下被河水冲刷至此。随着“齐国地下故城”考古的进展,可
以期待解开有关迷团。山东有关专家学者对燕王剑的发现给予高度重
视,邹振亚先生生前曾考证该剑铭文,蒋维崧先生临写了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