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红椅子”的尴尬
新泰、济南、利津、金乡等地称考试最后一名叫“坐红椅子”,
荣成叫“坐红漆板凳儿”,莱州叫“坐小椅子”,意思大同小异。旧
时考试完毕后,一般按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并张榜公布。榜上的
名字写完后,用红笔打一个红钩儿,表示到此为止。这个红钩正好落
在最后一名学生的名字上。由于红钩儿的形状类似椅子的拐角,故以
此戏称。尽管是戏称,“坐红椅子”还是形象生动地描述出“排名最
后者”的尴尬。《镜花缘》第六十七回:“紫芝把脸红一红道:‘舅
舅还说不屈,单单把我考在红椅子上!我还要同舅舅不依哩。’”《
李宗仁回忆录》第二章:“现在考试又两次坐红椅子,使我分外觉得
难为情。”《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为北京大兴人,李宗仁为广西桂
林人,看来在近百年前,该词的通行范围还是较广。而到如今仍然如
此活跃的,恐怕只有山东方言了。
笑骂入骨的“三本”
在博山方言里,人们管汉奸叫“三本”,外地人听了往往莫名其
妙。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在博山方言里,“日”字的读音跟“二”字
相同,“日本”读同“二本”。日本侵华期间,在博山一带作恶多端,
犯下了许多滔天罪行,老百姓痛恨不已,而那些汉奸助纣为虐,为虎
作伥,老百姓自然也是恨之入骨,乃据“日本”之谐音“二本”,称
汉奸为“三本”,将其丑恶嘴脸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倒颇具蒲松龄先
生“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笔法。
饶有情趣的“识字班”
在诸城、安丘、沂水、临沂等地方言里,对姑娘有一个饶有情趣
的称谓,那就是“识字班”。这个称谓可以说是一块活化石,记载着
一段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尤其是
农村大众的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因此,解放初期,在全国掀起了广泛
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
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
女青年为“识字班”。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运动早已宣告结束,
而“识字班”这个对姑娘的专称,由于其形象生动且深入人心,仍然
存活在人们的语言中,鲜活地记载这段让人难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