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眼炸糕顺水推舟
在天津城的北门外有一条曲里拐弯的小胡同,因胡同特别窄,被
人称做耳朵眼胡同。后来,天津炸糕钻进了“耳朵眼”,这里随之名
声大震。
据天津有关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叫刘万春的外地人,
在天津街头支起炉灶卖炸糕。他制作炸糕特别讲究:选用上等粘黄米
经水磨后发酵,又选上等红小豆煮烂去皮,加上红塘汁炒制成馅。加
工时还要用三口油锅,先文火炸,而后又放入另一口锅里大火炸,最
后再放入香油锅里炸一下。那刚出锅的炸糕,色泽金黄、柔软且酥脆,
馅香甜而不腻,在众多的炸糕中独树一帜,其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他
也因而有了些积蓄,就在北门外一条耳朵眼胡同里开了一间炸糕铺,
取名为“增盛成”。
“增盛成”的炸糕生意越做越兴旺,喜食这口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仅在天津叫得响,还传到了北京城。人们提起这种美味炸糕,总说
是耳朵眼炸糕,极少提“增盛成”的店号。店老板索性顺水推舟,将
店名改为“耳朵眼炸糕店”。
十八街麻花名正言顺
七十多年前,天津麻花店经营的麻花几乎是千篇一律。用两三根
白条拧在一起不捏头叫“绳子头”,两根白条加一根麻条拧在一起叫
“花里虎”,两三根麻条拧成叫“麻轴”。而那时炸出的麻花虽脆香,
但艮硬。后来十八街(今大沽南路)出了一种香气扑鼻,既酥又脆,
且不艮的好麻花。到底是谁最早琢磨出这个“绝活”,说法不一,但
都与十八街有关。
一说是,十八街麻花的创始人是范贵才、范贵林两兄弟。他兄弟
俩当初在十八街各开了一间麻花店,为了不让麻花发艮,想出了许多
点子,后来名声越叫越响。另外一种说法是,清朝末年,有一个叫刘
老八的人在十八街开了一间麻花店,此人善于动脑子,研究出了很多
种麻花的做法,尤其是掌握了麻花酥而不艮的制作技法。到底麻花是
如何消的“艮”,还有一个传说:有位十八街麻花店的少掌柜,一次
出去游玩,回到家又累又饿,想吃点心,但点心盒里只剩下一些点心
渣。他灵机一动,让人把点心渣与麻花面和在一起下锅炸。没想到炸
出的麻花香酥不艮,色味俱佳。虽然十八街麻花的真正创始人还难以
确定,但麻花都与十八街有关已是定论,天津十八街麻花也就名正言
顺了。
狗不理包子险些失传
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个小名叫狗不理(大号高贵友)的人,在
天津城开了一家“德聚号”包子铺。他心灵手巧,做的包子又好吃、
又好看,为有别于其他包子,人们往往在称他做的包子时加上他的小
名——狗不理包子。清朝末年,袁世凯在天津练兵时,曾把这包子作
为贡品请慈禧太后品尝,太后“金口玉言”,连声说好,“狗不理”
的名气就更大了。这个传说,当地许多人都知道,但对它的制作工艺
和发掘却不甚了解。
在狗不理包子的食谱上这样写道:馅用猪膀肘上的瘦肉,再加上
酱油、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作料和高汤搅拌而成;面用半发面,从
揉面子、揪剂子、擀皮、装馅、掐包、上屉、上大灶,都有明确的规
格标准,掐出来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16个。但是,
这样的美味也险些失传。解放前夕,由于市场萧条“狗不理”倒闭。
1956年,为发掘和保护民族传统食品,请出“狗不理”的老厨师重操
旧业,成立了狗不理饭店,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天津这个
“绝活”有幸保存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