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献礼工程的遗憾
1958年9月,为了迎接国庆十周年,张开济和其他30多位建筑师,
要在一个月里完成十座大型建筑的设计,而且还要扩建天安门广场。
当时,张开济是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总建筑师,要负责其中的两个工程:
钓鱼台国宾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但是,张开济当时就觉得,天安门广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宽度偏
大。因为,一般广场的设计,宽度应该不超过这个房子的3倍,太大
了之后,这个广场的比例就不合适了。他说:“有个广场是好,但不
是越大越好。因为我觉得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个广场的内容不是显
示气派,而是有个空间,人们可以在那里享受。一味追求气派这种想
法,现在已经过时了。还有,很重要的,现在的公共建筑也一定要强
调步行,使得老太太也能去,小孩子也能去。但是,过去时兴高台阶,
台阶越高,房子越大,人显得越渺小,自然就气派。”
对人民大会堂,张老当时也感觉不太满意,认为风格太接近西洋
化。
张老说,国庆十大献礼工程有些是“三边工程”,就是边设计、
边勘察、边施工的工程,难免有不理想的地方。
向总理提建议
设计天安门广场和周边建筑的时候,总共用了短短不到1年的时
间。
当时,周总理实际上等于是这些个工程的“总指挥”,许多工程
是他直接拍板的。对于广场两边,一边是人民大会堂,一边是革命历
史博物馆,总理觉得挺好,门当户对嘛,因为建筑的性质也差不多,
要在一边搞一个金光大厦反而不搭配了。
周总理当时看设计的图纸,因为都是立面图,他就感觉好像革命
历史博物馆的柱子太细了。张开济就去找他谈,说:“博物馆是方柱
子,感觉上细,实际上不会细,因为你看到的是它的一面,如果看到
它的斜面就不会感觉细;人民大会堂的圆柱子就不一样,你从任何一
个面看到的效果,宽度是一样的。”于是,总理说:“对,张总,就
照你认为的。”总理接受了张开济的意见。张老至今都很是钦佩:“
我觉得咱们的国家领导人是挺虚心的,尤其是周总理,一方面这些事
情要事必躬亲,一方面还是愿意接受我们的意见。”
遗憾的是,因为时间太紧张,对于其他建筑的设计,张开济也没
时间更多地去跟周总理沟通,当时就忙于自己的设计了,到现在为止,
张老对人民大会堂,包括革命历史博物馆,都觉得有点面积偏大。
但现在回想起来,张老感觉到能有机会参加首都的建设,是自己
的荣幸,也是很难得的。
在济南留了件作品
在设计钓鱼台国宾馆的时候,张开济尊重了外国人的习惯,没有
设1、13号楼的编号;馆内庭院的设计,渗透了江南苏杭的“中国味
道”;加上周围环境幽雅,活动方便,据说很多外国政要比较青睐。
但是,张老最为得意的是天安门观礼台,就是让观礼台和天安门
城楼浑然一体,做好“配角”。
1957年前后,张开济还到济南呆了很长一段时间,为济南设计了
著名的南郊宾馆。张老回忆说:“对于济南的泉城特色,我也不敢说
考虑太多,不过,我至少没把它设计成大洋楼,而盖出了园林的特点。
我对自己留在济南的这件作品,还是比较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