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杀了“爱迪生”(下) 当记忆之门被那只镀金的手表撞开后,我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会 对机械类的东西本能地反感,为什么只要一接触到齿轮、轴、传动、 力这些字眼,我的眼睛就会条件反射似地躲开,为什么只要碰到能联 想起这些字眼的概念、题目,我就会有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恐惧。3岁 那年的那次严厉的惩罚,已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抚平的伤痛, 表面看起来,这个伤痛似乎沉睡着,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身上出 现,只是我自己一直未意识到罢了。 父母对我一直寄托着很高的期望,他们希望我成才,希望我出人 头地,可是他们却在无意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当我很小的时候, 当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的时候,他们简单粗暴地关闭了几乎所有 的通向这个世界的“窗户”,在不自觉中扼杀了我的好奇心。当一个 人对周围的一切缺乏好奇心时,他怎么可能会有想象力? 跟同龄人相比,我常常觉得自己很笨、很没本事,并因此而自卑。 我不知道自己今后将如何在社会立足。除了学习,我没有任何爱好和 特长。这种忧虑一直困扰着我,甚至影响到了我的学习成绩,我已经 上高一了,我对自己的未来缺少信心,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郜军的来信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教师 讲述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在国外一所幼儿园参观时,看到一个孩子用绿色笔画 了一个大大的圆东西。她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孩子回答:“ 太阳”。 她正想纠正孩子的错误,告诉他太阳不是绿色的,太阳应该是金 黄色的,孩子的老师走过来了,她看了一眼孩子的画,赞赏地说:“ 嗯,不错,画得好极了! ”然后摸了摸孩子的头就走开了。 她百思不得其解,那孩子明明画错了,老师为什么不纠正他,反 而肯定他,表扬他,这不是误人子弟吗?但那位老师解释:“也许那 是孩子心里的太阳。” 孩子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误。这使得一部分成年人 常常产生错觉,并会在言语上、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孩子 创造的萌芽,对他们的异想天开或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其实 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想象的过程,作 为他们的家长或者老师,不应拿着剪子按照自己的判断标准去修剪, 而应该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当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 力冒出来后,要及时浇水、上肥、给足阳光,让它茁壮成长。 儿童心理学专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 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