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这小子,还成了星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个作家说的。这位作家仁兄也为自己走不出文学之“圈”而焦虑,他面对下面的事实,表情复杂:《手机》单行本首期印刷30万册,电影票房收入更是一路攀升。 我们跟刘震云到酒店用餐,酒店老板半蹲着身子,毕恭毕敬地道:“刘老师,您是大腕,我们接待您很荣幸。”刘震云作出一副谦逊状:“那里,那里。”其实,我看他心里乐滋滋的。他在体验当明星的感觉。 我敢说,刘震云走在大街上除了他妈妈不会有人多看他一眼。他就是一个平常人,如果肩上扛把铁锨,他就是建筑民工。如果没有《手机》,如果《手机》没改编成电影,如果电影不炒作,他的星光不会那么明亮。 因为冯小刚葛优张国立的掺和,刘震云被卖出去了,而且卖了个高价。他创造的“审美疲劳”一词也成为流行语。作为作家,他成功了。刘震云说,我决不给影视打工,但我欢迎影视给我打工。这句话看上去很牛气,其实他已经巧妙地承认了影视的力量。刘震云还算清醒,他说,写东西,再也不能关起门来瞎写了,要考虑读者。有的作家咬着牙要当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乔伊斯、中国的普鲁斯特,要读者来找我,我不屑于去迎合读者,等等。这其实故意掩盖了一个事实,人家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书已经发行到遥远的中国来了。你写的东西,只印1000册,连普通读者都不买账,谁能承认你是个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家,他的书发行量是很大的。你能说,发行1000份的报纸是一流报纸?作家韩石山前几天也对小逄说,大作家应该是往下走的,要走到民间,要让民间知道,才显其伟大!中国有两个作家了不起,一是王朔,一是贾平凹,他们有勇气,让最普通的人知道自己。韩石山的话,值得琢磨。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原名叫《说话》,名字一改,“手机”摇身变“手雷”,这哥们儿,就是牛! 开栏话:小逄仰首观星久矣,总以为众星在天,不沾人间烟火。近距离冷眼旁观,方窥见落地之星,与我等无异,有些星爷星妹素质甚至不敢恭维。遂把观感写出,请读者评判。栏名含“旁观”之意,行文不求周全,但求活泼。刊出时间是每周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