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凤霞最为得意的学生
■她和赵丽蓉同台演出20多年
■她曾获得全国首届戏剧“梅花奖”
谷文月 1945年出生,河北固安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她继承发展了新派艺术,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与特点。她曾获得1983年全国首届戏剧“梅花奖”、1992年中国金唱片奖等。她曾是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提起评剧《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人们便马上想到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新凤霞已在人们的惋惜声中过世了,她的得意学生谷文月“五一”期间来到山东博兴,担任“第二届博兴小戏艺术节”的评委。5月3日,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记者:几天来,您黑白连轴评戏打分,够辛苦的。您对这届小戏节有什么看法?
谷文月:累得高兴。山东是戏曲大省,博兴是“戏窝子”,这回戏窝里“哗”地一下从全国来了29个剧种、49台戏。这几天参演的戏真是不错,短而精,好看好听。过去我的老师们看着学生戏唱好了,甭提有多乐了,我这个搞戏的这阵儿怎能不高兴!
记者:您的唱腔被人称为“高亢中不失圆韵,低回里尤见清纯”,这种“绝唱”是如何练出来的?
谷文月:这主要得益于老师的培养,我从小就喜欢评剧,从喜欢到登台演唱,中间有着很大距离,是我的恩师们把我领上了舞台。我13岁那年瞒着家里人去考首都实验评剧团,评剧团的人看我年龄太小就没要。后来,当时的主考官喜彩莲老师找到我家,说我是块材料,并开始教我学唱评剧,教了我一年,转过年来第二次报考,评剧团才收下我。
记者:您当初学的是喜派?
谷文月:开蒙是喜派,后来又学新派,当时我的老师是喜彩莲的妹妹喜彩凤,教学极为严格,教唱时不让我喝水润嗓子,她认为唾液中的维生素可以润喉,到现在我演出、教学从不喝水,也不让学生喝水,这是练嗓的“绝招”。
记者:“巧儿我采桑叶”和“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呀……”这些《刘巧儿》名段,至今让人百听不厌。当初,您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
谷文月:这完全受益于恩师新凤霞。我始终认为,凤霞老师的鼻腔共鸣发音法,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我在师承新派的基础上,把气声、轻声等声乐技巧融入唱腔中。
记者:听说赵丽蓉也是您的老师?
谷文月: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赵丽蓉和新凤霞两位老师合作密切,新老师离开舞台后,我和赵老师又同台演出了20多年,《杨三姐告状》演了近千场,《花为媒》演出过四五百场。我们在舞台上扮演母女,台下又亲如母女,我从赵老师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她不仅戏唱得好,人品也好,跟她在一起,感觉到一种母爱。老师对学生倾注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宝贵的感情,师徒如父子,恩师如爹娘,这话一点也不假。
记者:听说您在一次演出中突然昏倒在舞台上,而你又冒着生命危险唱了下去?
谷文月:那是到一个县里演《三看御妹》,唱着唱着心绞痛犯了,昏倒了,当时给我舌下压了硝酸甘油,我醒过来后,团长说:“停演吧,观众能理解的。”我觉得对不起观众,就向团长表示坚持演出。20分钟后,我又上了舞台。还有一次在邯郸演出《杨三姐告状》,刚开戏半个小时心绞痛又犯了,经过医生紧急处理,我还是坚持唱了下去,当我念完最后一句台词后就休克了。后来我听说,后台紧急抢救,前台观众都不散场,一直目送着急救车远去。
记者:您今后有什么打算?
谷文月:观众喜欢我唱,但我也不能老唱,演出不应该是我的中心任务了,我要把师傅教给我的全部传给青年人。台上带一带,台下教一教,给青年演员或者鸣锣开道,或者站角助威,像凤霞老师那样做好承上启下的工作。评剧发扬光大,靠的是后来人,我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本报记者 杨润勤 通讯员 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