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鸣锣6天的第二届博兴小戏艺术节落下了帷幕。29个剧种、49个剧目先后在这里竞显风采,着实让博兴热闹了一把。 但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人认为,在戏曲遇冷的今天,投巨资办这样的小戏节到底有啥意思?对此,有关专家则认为,不要小看“小戏节”,它是在“播撒”戏曲“火种”。 “正因为戏曲遇冷,我们才想法子留住它,正因小戏不被人关注,我们才办小戏节,这就是弘扬戏曲的‘大意思’!”中国剧协艺术发展中心主任周光说。他认为,小戏短小,舞台布景简单,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短平快”,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特别受百姓的欢迎。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小戏却难登“大雅之堂”,不论是“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都以整台大戏为评比对象,这让小戏坐了“冷板凳”。中国剧协和博兴之所以联手办小戏节,就是为中小型剧团搭起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以此来推动小戏的发展。 说到小戏目前的困境,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何孝充说,多年来,中小剧团一般没有能力排演大戏参加汇演活动,与同行之间的交流观摩机会很少,中青年艺术人员由于长期得不到鼓励,致使事业心受到一定影响。而举办小戏艺术节恰好能够解决中小剧团面临的诸多困难。 据了解,我省目前还能表演的地方戏剧种有吕剧、山东梆子、五音戏、柳子戏、莱芜梆子等,总共不足10个,像两夹弦、柳腔等已无法上演,更为严重的是,还有一些地方剧种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唤醒地方戏,首先要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个小戏节的平台管不管用?有一个小小的数字多少能够说明问题:在去年第一届小戏节上,我省仅有一个地方剧种参赛,而今年小戏节上有5个剧种参赛。看来,小戏节的确具有“播撒”戏曲“火种”的作用。 □ 本报记者 杨润勤 通讯员 陈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