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庆祥
她3岁学戏,一学就会,被称为“小戏虫”;父亲去世,她不能 在灵前尽孝,匆匆奔向演出剧场;她挺身救场,担纲主演,闻名京津 ;她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被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收为关门弟子——
6月30日,在江北水城聊城举办的庆祝建党83周年文艺演出会上, 现代京剧《杨开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演唱结束后,记者独家 采访了杨开慧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聊城市京剧团团长鲁霞。 记者:以好京剧、懂京剧而著称的聊城观众,说你的功底扎实深 厚,唱腔优美。你是多大开始学戏的? 鲁霞:我父亲是位京剧武生,我母亲是青衣演员。小时候,父母 和叔叔、阿姨们排戏,我在旁边看,戏排完了,戏中的小孩角色我不 知不觉地也学会了。从3岁起,我就登台扮演一些小孩角色。我17岁 开始担纲主演,第一次登台主演的剧目是《花田八错》,接着又主演 了《勘玉钏》、《红娘》、《卖水》等剧目。屈指算来,到今年我已 经从艺40多年了。 记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你的艺术造诣来看,一定吃 了不少苦,付出了很多。 鲁霞:大家都说军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其实演员也是特殊材料 制成的。嗓子是演员的命根子,没有一副好嗓子就别想当演员。入道 学艺,首先要喊三年嗓子,天不亮就爬起来,到野外吊嗓子,风雨无 阻。现在年龄大了,还得每天练功。演戏就像逆水行舟,不练就退。 无论哪行哪业,不舍得吃苦,就学不了真本领。 记者:你对艺术的追求和付出,意味着你对家庭的舍弃。 鲁霞:演员以服从舞台为天职。为了艺术的需要,我有好多事情 对不住亲人和家庭。1989年,我父亲病故时,我正在乡下演出。我头 天晚上得到了噩耗,第二天赶到家里处理父亲的丧事。我是三兄妹中 的老大,多么想留在家中,陪伴老母亲。可是,几千观众正在眼巴巴 地等着,不能不演啊。我是主演,我不出场谁来撑起舞台啊?我含泪 告别了母亲,又连夜赶回乡下登台演出。我爱人也是京剧演员,可是 为了照顾我和孩子,他只好放弃了他心爱的舞台。每当我想起这一切, 我就愧疚。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一定有为他(她)付出的人,特别 是家庭和亲人。 记者:社会上有“救戏如救火”的说法,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鲁霞:1983年,我们团和北京的一个京剧团在天津合作演出,演 出的剧目是《大探二》。演出期间,青衣的扮演者突然病倒了,领导 让我救场。早上8点开始学,晚上就要登台演出,这出戏长达两个半 小时,唱词多,难度大,我竟然一句失误也没有。那是个夏天,下台 后,我的彩裤全湿了,我哭了很久,很大成分是后怕:天津是个很懂 京剧的地方,如果演砸了,这一辈子的艺术生命就完了;再说,跟我 同台演出的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燕毅老师,演砸了也会影响他的 声誉。万幸的是,这次成功了,有人把我神话了,说我“一天钻一戏” ,还有的称我是个“活戏匣子”。 记者:据说你是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的“关门弟子”。他是怎样 收你为徒的?对你有哪些教益? 鲁霞:我是1995年12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拜师仪式。参加仪式 的有杜近芳、叶少兰、张学津等30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家。那年,张君 秋老师已95岁高龄了,他已多年不收徒弟。拜师仪式上,张老师非常 激动,他对大家说:“鲁霞的戏,我多次听过看过了,很好,很有前 途。”他老人家嘱咐我说,学艺先学做人,不为名不为利。并鼓励我 说:“继承不是照搬,要提高,要比我唱得更好更美。”很可惜,我 拜师两年后,他老人家离我而去。但是,我始终没有忘记大师的教诲。 我刻苦钻研他的艺术理论,聆听他的光盘唱腔。我的一些大师兄,给 了我很多帮助和指教,使我的艺术得到了升华。
|
|
|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