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邢玉军 姜洋 亓翔 刘琛
九曲黄河万里沙。
黄河,奔腾5464公里,滋养了752000平方公里土地,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但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的黄河也给无数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决口,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自1855年到1938年,黄河在山东行水83年间,就有57年发生决溢灾害,可谓三年两决。黄河山东段从菏泽市东明县始,自东营市垦利区终,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涉及9个市、26个县(市、区),居住人口60多万人。黄河滩区的群众频受黄泛之苦,黄河滩区大部分群众把全部积蓄用在了建房上,安居成为当地群众最大的期盼。
如今,泰安市东平湖畔,一个个新型社区正拔地而起。已有600多年的耿山口村与黄河相伴,村民深受洪灾之苦,现在搬进了高楼,远离了洪水,从此再也不用重复“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日子,开始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黄河山东流域泰安市东平县河段。(亓翔 摄)
泰安市东平县耿山口村社区航拍图。(张越 摄)
“老家‘掉’进了黄河里,搬家都搬不及”
在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新建的耿山口村社区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坐南朝北的社区大门已初见雏形,院里31栋红色小楼整齐地排布着,建筑队正对地面进行硬化。新社区还同步建设了综合服务楼、老年公寓、幼儿园、商业街等,投资总额约2.8亿元。就在7月份,耿山口村的500多名乡亲,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房。村里余下的近800户2000多人,也于10月15日统一搬迁入住。
在西区一栋居民楼里,75岁的丁礼芹正和老伴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晒太阳。80㎡两室两厅的新房窗明几净,地上铺着瓷砖,屋顶架着中央空调。正值中午,客厅窗台竹笼里的蝈蝈叫得正欢,窗子外就是镇上新建的九年制学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伴着阳光从窗口透进了屋里。
“这里的生活条件比老村好太多啦!有空调、有电梯,出门去商场去医院,去哪都方便。”不同于老村里弯曲狭窄的街道,社区里笔直的道路让丁礼芹很满意。
丁礼芹从小在黄河边的耿山口村长大。那时,村里离河最近的人家离河也不过几十米远,打开后窗就能看见滚滚的黄河水,一村一河已相伴了600多年。
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遭遇大小洪水40余次。1948年黄河发大水的时候,丁礼芹的老家整个“掉”进了黄河里。“地底下的土都被水掏空啦,五米多长的地‘哗’一下子就掉进黄河去了,搬家都搬不及!”丁礼芹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年幼的自己正跟着父亲跑到屋里搬东西。刚搬了没多少洪水就来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三间老屋和院里的枣树扑通一声坠入黄水中,随着柴火垛、柳条、屋梁等一同漂走了。
村里的房子都建在头顶上,屋下面要先搭起一个高高的防洪台。台子四周用石头垒砌,中间夯土填实,为安全起见,村民往往是竭尽所能地垫高、再垫高,盖房成本是滩外的两倍还多。水来,往山上搬;水走,往平地挪。房子建了两三次,搬家搬了四五回,是大多数耿山口村村民大半辈子的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整个村子已被黄河从西往东“赶”了两里多地。
为躲避洪水,耿山口村的房子越盖越高。(亓翔 摄)
泰安市东平县银山镇南刘庄村一角。(亓翔 摄)
“原来的大村毁了,都没新媳妇愿意嫁过来”
耿山口村下游不到一千米就是南刘庄村,再往北五公里是北刘庄村。在1963年以前,南北刘本是一个大村,是62年的一场洪水把老刘庄冲成了两半。73岁的北刘庄村村民刘振洁,亲眼看见20多米长的土地和房屋一晚上就陷入了河泥里。北刘庄村村支部书记刘振刚也记得,搬家时来不及拆的柏木门被洪水冲走了200多米,家里的父辈们赶紧趟水捞了出来。
父子分家、兄弟分离也给村民带来不少麻烦,刘振浩的父亲在分村时留在了北刘庄村,小叔去了南刘庄村。他的奶奶只好这村住一个月,再坐独轮车颠簸近五公里,去那村住一个月。
2017年9月,记者来到南刘庄村黄河边。此时,黄河水清浅而缓慢,周围堤坝一层外又摞了一层。经过整修与绿化,这里已经成了周围居民周末踏青的好去处。55年前被淹没的老刘庄就埋在这黄水黄沙之下。那个曾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就建起了铁路、人口上千的大村,随着被黄河割裂而逐渐沉寂、被贫困缠绕。
四十年前的黄河不像现在这般平静。投下一堆石头就能改变黄河的河道,所以滩区的土地今年在河东,明年就可能在河西,如果家在河东,土地却到了河西,就只好隔河种田。过河种庄稼的村民要把小船拉到几百米外的上游,靠着水流和人力漂流到黄河西岸去;锄完地想要回来,还要再把船拉到上游漂回东岸。一来一回就消耗三四个小时,一天干活的时间也剩不下多少了。
1978年10月,就在记者眼前的河岸边,一条准备过河的小船坐了48名村民。那天黄河水流湍急,小船刚离开岸边没多久,就一个颠簸翻进了浪中。“我的两个叔和一个婶子就在那艘船上。婶子的尸体快三个月后才被发现,两个叔叔到现在也没找到。”回忆起那段历史,南刘庄村村民刘景玉仍记忆犹新。惨剧发生后,南刘庄的名声就坏了,加上昔日大村变穷村,接下来竟连续12年都没有新媳妇愿意嫁过来。
耿山口村村民张君会在他的已经出现多处裂缝的房子中。(亓翔 摄)
“河边住怕了,盼着赶紧搬!”
“在河边住怕了!”这是在采访中,记者问到为什么想搬家时,听到最多的回答。东平县发改局副局长孙允建介绍,黄河在东平县境内全长32公里。东平县有4个乡镇、66个行政村、6.82万人长期受黄河水的灾祸威胁。1977年7月洪水淹没滩地2.47万亩,受灾村庄29个;1982年8月洪水淹没滩地59.4万亩,受灾村庄52个。由于常年受黄河水的侵蚀,滩区内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村台修筑不足滩区人均收入低,群众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南刘庄村62岁的张君会在准备搬家时,整理出了父亲亲笔所写的家训。其中写着“右洞下、张家院,洪水后、迁东边”,记载了整个家族为躲避洪水,从山西一路逃荒到山东定居的经历。
张君会在村里当了43年的乡村医生。在山脚下的家被洪水冲垮后,他和村里的人把房子盖到了山上。那时候,哪家要拉板车,全村人都要来帮忙推上山,石头路在板车和水的冲刷下变得十分光滑。1982年村里又发洪水时,他还在耿山口村给人看病。听说洪水要来,赶紧往家跑,还没跑出庄水就淹上来了,只好坐船划过淹没的村庄,才回到山上的屋里见到了妻儿。
2009年,黄河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水患减轻,村民也慢慢回到山下居住,张君会也又盖了新的平房。本来特意比路盖高了半米,但随着防洪的不断加盖,现在马路路面比门槛还高,一下雨夫妻俩就要往外舀水。屋子墙面也由于年久受潮出现了好几条大缝。“现在就盼着赶紧搬了!”张君会说。
泰安市东平县黄河滩区航拍图。(张越 摄)
“17年梦想实现,不到十万块就能换大新房住”
虽然近年来洪水少了,但河边的村民仍不敢掉以轻心,一到汛期,每个人的心都绷得紧紧的。搬离滩区,另谋发展,成为河边居民最大的愿望,这也是耿山口村村支部书记耿进平多年来一直想办的大事。早在2000年,他就想黄河大堤外建新村,但由于距离、土地、资金等原因,最终只搬了100多户。耿进平曾说过,不把耿山口村搬离黄河,他死不瞑目。
2015年,为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全,山东省开展迁建试点,对滩区群众给予重点扶持。耿进平得知消息后,马上提出申请。一听要搬家、还有补贴,村民热情很高,8月8日一天时间内,783户的搬迁补偿安置暨新房选购协议就全部签完。“我们挨家挨户征求意见,一听有这好政策,大伙都盼着赶紧搬新家。17年来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耿进平欣慰的说。
根据试点要求,每户的补助再加上旧屋面积置换,一家人不到10万就能买套130㎡的新房屋。而对于南北刘的村民来说,搬迁后更大的意义在于以后走亲戚、操办红白事再也不用跑来跑去,成了一个大院里的事。张君会每个月都要骑电动车跑到工地上看看自己的新家盖到了什么程度,刘景玉也想着搬完家后咋跟北刘庄村的堂兄弟聚一聚。
孙允建说,2015年和2016年,东平县先后被纳入全省黄河滩区迁建一期和二期试点,总投资3.16亿元,涉及耿山口、马山头、南刘、北刘4个村、4436人,建设3个社区,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一期耿山口社区已全部建设完毕,已复垦土地200余亩,剩余群众全部在9月完成回迁;二期马山头社区已完成主体建设,南北刘社区即将封顶,年底可全部达到交房标准。
正在建设中的东平县南刘庄村新社区。(亓翔 摄)
“2020年,让60万滩区居民安居”
对于山东黄河沿岸的60多万居民来说,东平的样板只是一个开端。省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东说,今年8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60.62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迁建的范围涉及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滨州、菏泽7个市17个县。在迁建方式上,通过分类实施外迁安置、就地就近筑村台、筑堤保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种方式。
从《规划》列出的时间表看,2017年,完成5类项目前期工作,启动17个新建村台和13个外迁安置新社区工程建设;2018年,全面铺开工程建设,再开工建设11个村台和29个外迁安置新社区,启动长清平阴护城堤、旧村台和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2019年,全面推进各类工程建设,完成全部28个新筑村台、13个安置新社区、75个旧村台改造,以及大部分临时撤离道路改造提升工程;2020年,全面完成5类工程建设,进行竣工验收后尽快交付使用,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据了解,规划总投资需要260.06亿元,其中外迁安置工程投资95.85亿元,就地就近避洪工程投资157.2亿元(其中,就地就近筑村台115.3亿元,筑堤保护24亿元,旧村台改造提升17.90亿元),撤离道路改造提升投资7亿元。
让滩区居民安居的同时,也要“乐业”。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瑞东说,下一步,将依托黄河滩区资源优势,引导滩区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实施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目前,滩区村已建设成扶贫车间69个,带动了近千余名贫困人口就业。”
大众网原创深度调查栏目《独立调查》,于2009年12月1日创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频率刊发,先后获评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栏目紧跟热点、回应关切,调查传闻、还原真相,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向网络乱象亮剑,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客观公正做监督。栏目始终坚持创新,并成功打通PC端与移动端,重点报道在“两微一端”同步刊发。2016年以来,栏目在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爆三样”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度调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