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娘面前我永远都不能老

2009年12月14日 10:11作者:来源:

   在娘面前我永远都不能老
    ——— 巨大变化面前,72岁拾荒女孙法菊这样说
    面对关注,孙法菊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她有什么感想?她是如何看待自己拾荒养老的行为的?在本报记者面前,72岁的孙法菊做了一次内心独白。
    记者:很多人被你拾荒养老的行为所感动,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如此自食其力,让人敬重。
    孙法菊:我娘以前吃过很多苦,我不能再让她吃苦。我出去捡破烂,这样起码能有一些小钱,可以给我娘买些她想吃的东西。这也算是经济独立吧?
    记者:你72岁了,本应该被人养老,而现在你要靠自己的一双手养活95岁的老母亲。不觉得冤吗?
    孙法菊:不管再老,我也是我娘的闺女,也没有我娘老啊。在老娘面前,我永远都不可以老。我要是老得干不了活了,我要是因为老而不干活了,我娘怎么办?对不对?
    记者:连日来,这么多人来帮助你,你有什么感想?
    孙法菊:我娘苦了一辈子了,在济南遇到好心人了。现在感觉好像有了很多亲人似的,不再孤独无助。不管以后怎么着,我们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过日子,我还能干活呢!我娘还能缝衣服呢!
    颗颗爱心 温暖孝女慈母
    连日来,全国各地21万多名网友心系济南,情牵济南,他们被72岁的女儿拾荒孝养95岁老母的故事所感动;连日来,济南市民在大街小巷口口相传着72岁孝女自食其力,不怨天尤人,用双手养活自己和老母的感人故事;连日来,颗颗爱心在两间破旧的、昏暗的、漏雨的小屋里汇聚,温暖着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
    12月13日,又有400多名市民来到这里,捐款、捐物……
热心人络绎不绝,记者多次当向导
    13日早7点左右,记者接到济南公交二公司九队的几名星级司机的电话:“我们在民族医院附近转了好几圈了,两位老人在哪里住啊?”
    记者随后来到民族医院附近,带着星级司机芦宝红、白海军、袁明、王萍、赵常振来到徐家花园73号东侧的小屋。他们带来了花生油、面粉和500元钱。
    当天上午,记者从单位到老人居住地来回跑了七八趟,成了很多热心市民的向导。
    热心人迷路,有人绘制路线图
    上午11点左右,记者又一次来到民族医院附近,发现通往老人居住地的小胡同口的墙根处,有人绘制了醒目的路线图,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老人的居住地,箭头上方写着“捐助老太太路线”,下方写着“72岁老人拾荒孝养95岁娘”等字样。这个路线图帮了很多人的大忙。就在记者驻足停留在胡同口的片刻,前后有三批热心人跑了过来,说:“可算找到地方了,转了好几圈,我们都迷路了。看到路线图,我们才知道老人住在这里。”
    七旬老人哭着要来看看
    下午3点左右,74岁的市民徐老太太在儿子的陪护下来到小屋,送来了很多食物。
    徐老太太的儿子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徐老太太翻看济南时报,看到了头版大照片,随后让儿子把报纸读给她听。
    老人边听边哭,非要从港沟赶过来看一看。徐老太太说:“孝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我们很感动。”
“我有一套房子,免费让老人长期居住!”
    孙法菊说,虽然屋里有个蜂窝炉,但晚上不敢点,“炉子就在床边,我担心煤气中毒。”没有办法,她和母亲在晚上只好相互用身体取暖。
    得知此情况后,济南市民张先生说,他在西郊有套闲置的房子,约200平方米,室内家具齐全,“孝敬老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我想把这套房子提供给两位老人长期居住,永远免费。”
   72岁孝女的故事正被广泛传播
    本报关于“古稀老太拾荒孝老”的报道被《扬子晚报》转载后,引起江苏市民的关注。55岁的江苏市民张爱玉女士打电话说,她从《扬子晚报》看到了本报的报道,特意打电话来要给老人汇款,同时表示汇款的还有南京的一位公司老板;成都的杨先生是通过手机报看到了本报的报道,他表示将在老人以后不再被媒体关注的时候提供持续性的帮助;远在荷兰的段先生通过网络看到了本报的报道,他打来电话表示要捐助两位老人。
    72岁孝女的故事正被广泛传播,除了网络、手机和报纸,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人心。很多前来捐款捐物的市民说:“看了72岁孙法菊的故事,我们被触动了,我们要行动起来,表示对孝文化的认同,对自食其力孝老爱老的尊重和敬意。同时,我们也在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父母深藏内心的爱。”
    13日,约400名济南市民前来看望两位老人,他们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刚刚学步的孩子,有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有和孙法菊一样拾荒的同行……他们是有情有义的热心人。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