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济南5月29日讯(记者 王宗阳 于明效)近日,有关济南历城区张马屯村干部带领村民跪拜“转运石”的视频在网上热传,有村民质疑说村委会欠着村民上亿元征地补偿款,却花百万在村口摆巨石搞“面子工程”。5月29日,大众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价值百万元的巨石其实价值26万,是负责张马屯旧村改造的东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所购买,安在村口当“转盘”用于交通分流;有村民向石头磕头烧香,是自发组织的,没有村干部参与磕头烧香;村里确实拖欠1050位村民征地补偿款2000多万元,且已拖欠长达10年之久,村委会承诺今年9月底发放到位。
村民跪拜“转运石”视频截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巨石上书国富民强四个大字,石体浑然天成,被一些当地村民当做“转运石”进行烧香膜拜。(记者 王宗阳 摄)
五六米高的巨石立于村口很壮观。工人正在进行改造,未来将变成交通转盘。(记者 王宗阳 摄)
昨天开始,村里陆续收上村民的户口本,确定人数将进行补偿。(记者 于明效 摄)
百万“转运石”价值26万实为“转盘”,村民“磕头烧香”是自发
5月29日上午10点,大众网记者来到了位于工业北路附近的张马屯村。从工业北路往南,离着村口还有几十米时,大众网记者就看到一块高五六米的巨石立在村前,走进村里,绕到大石头的南面,能看到石头上刻着“国富民强”四个大红字。
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大众网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张马屯村的村民,他们对“转运石”褒贬不一。部分村民和在附近买房子的居民说,石头放置在村口有美观效果,这就类似于很多农村院子里,一进门先放个“迎门石”,图的是个吉利。由于这么大的天然石头并不多见,有老人就认为这是块神奇的“转运石”,便向它磕头烧香求平安。一位前几天刚刚在石头前“磕头烧香”的老大娘坦言,这都是他们自发组织的,并不是村干部带头。也有不少本地村民认为村委会花大价钱,用村集体的钱买大石头是铺张浪费,不应该提倡。今年85岁的吴庭兰大爷,已在张马屯村生活了50多年,他说,村里拖欠10年的征地补偿款都没发,咋还花这么多钱买石头?
那么,村口建这个大石头,究竟是不是为了图个“好运”呢?大众网记者随后找到了张马屯村副书记曾宪刚求证。他明确表示,这个大石头四周正在修环形的护台,目的是要建成一个“交通转盘”,因为村口交通比较混乱,这样能起到分流和规范的作用,至于有些人说成是“转运石”,是迷信和谣传。
这一说法得到了负责张马屯旧村改造的东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房吉后经理的证实。房吉后向大众网记者介绍说,这块大石头是他们花26万购买的,可以提供购买凭证,因为日前交警部门和村委向他们反映,张马屯村口交通情况比较混乱,出于安全和美观方面的考虑,他们购买并安上了这个石头。它不仅可以起到交通转盘的作用,同时也算给开发的项目撑一个“门面”。
村委会拖欠村民土地补偿款长达10年属实,承诺9月底发放
那么,村民反映的“村委会欠他们土地补偿款长达10年”是否属实呢?大众网记者从多名村民口中证实了村委会拖欠土地补偿款之事。
村民王大娘介绍,2003年到2004年期间村委就开始征地,当时承诺村民每人每年征地补偿费2000元,利息200元,但她家只发了两年,剩余的至今未发。王大娘称村委会如今已拖欠他们家补偿费十多万元,数次找村委会商量未果。村民崔某告诉大众网记者,他自2004年开始,只收到村委会支付的一年土地补偿款,其余从未支付,2008年村委会换了新的领导班子,也一直未发放补偿款。
对上述村民的说法,张马屯村副书记曾宪刚有些无奈地对大众网记者说,这些年他们不是不给村民发钱,只是财力不够,只能先发一部分。为了说明发不出土地补偿款的原因,曾宪刚向大众网记者出示了土地补偿金的账目。大众网记者从账目上看到,土地补偿金返还给村里的应该是三个亿,但只有两个亿到账,而安置和各种配套建设费用的花费却达到2.62亿。曾宪刚介绍说,从2003年开始,原本的补偿计划是按村民每人每年2000元进行补偿,每年还有200元的利息,但村里过去确实很困难,只给村民发了一到两次补偿。他这届村委是从2008年开始接手,当时村里负债达到两个多亿,近几年来村里陆续收回了村属企业,经济才有所起色,最近两年村里年收入在1000万左右。
对于到底什么时候能发下钱来,曾宪刚承诺说,如今村委已能全部支付村民的补偿金欠款,这两天他们正挨家挨户收户口本,确定好最后要补偿的人数。曾宪刚说,据初步统计,有1050位村民将拿到补偿款,补偿金总数预计有2000多万,会在9月底前进行发放。
大众网原创深度调查栏目《独立调查》,于2009年12月1日创刊,以每周至少一期的频率刊发,先后获评中国互联网站品牌栏目,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栏目紧跟热点、回应关切,调查传闻、还原真相,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勇于向网络乱象亮剑,坚持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客观公正做监督。栏目始终坚持创新,并成功打通PC端与移动端,重点报道在“两微一端”同步刊发。2016年以来,栏目在大众网时政微信公众号“爆三样”落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度调查的“微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