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豆山
上周五,他和同事在杨浦区捡到了一个内含4000多元港币的包,经努力找到失主林女士,然而,金先生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一些同事的嘲讽:“这些钱相当于你几个月的工资,还要还给人家,真傻!当越来越多的同事在金先生面前重复这些话时,自觉拾金不昧问心无愧的他心里反而开始不踏实起来。(2006年02月17日解放日报)
不知别人看到这样的新闻作何感想,反正笔者看到这则新闻感到心里堵得慌。拾金不昧本来是一件好事,拾金不昧者本来是一个好人,好人好事本来应该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褒扬,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价值判断,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一个做了好事的人不仅没有欣慰的感觉,没有得到人们的好评,反而感到心里不踏实,这不是令人感到奇怪吗?
表面上看,是单位的同事伤了他的心。作为同事,平时朝夕相处,即使自已做错了什么,也应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和安慰,何况自已做的是对的,是一件显而易见的好事。也许,同事们是为他感到可惜,作为一家工厂的司机,他的每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而将内含4000多元港币的包送还人家,实际上等于丢了几个月的工资,对他冷嘲热讽,也许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是,即使不赞成他的行为,最起码也不应该对他冷嘲热讽啊。如果是一个两个同事对他不理解,对他冷嘲热讽,也还情有可原,比较好接受,可是当大伙都这样对他时,不能不让他感到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痛苦!
往深处想,其实是整个社会风气使然。近些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一此人变得非常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不但“拾金不昧”的现象越来越少,有些人甚至路上拾不到改成“打砸抢”了。有的人捡到财物后,心安理得地装入自己的兜里,不但“拾金”而且“昧”了;有的人捡到东西后倒是“不昧”,但是却开口索要酬金,同样是“拾金不昧”,味道却变了很多;更有甚者已经不满足于“拾金”,转而向
去偷 、去抢、去骗了。许多人不仅自己见财起意,心灵肮脏,行为不高尚,还把别人的心灵看得很肮脏,很不高尚。
对于别人的高风亮节、心灵高尚,反而认为是不正常,说是“傻”。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金先生的行为怎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