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2017-09-19 10:42:00来源:大众网作者:谷天扬

作者:谷天扬

  近期,多省多地官员因污染指标不降反增被问责。从环境保护部公布数据来看,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完成对多个省(区)的下沉督察任务,约谈了2914人,问责了4129人。中央环保督查组直接派员下沉督查,针对污染事实进行“结果式问责”,力度空前。

  现实工作中,审批程序一路绿灯、未批先建视而不见、上级检查提前通风,这些都成了污染企业的“优惠政策”之一。治理污染,应先治理被“污染”的权力,斩断其中利益链条,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治理权力“污染”,应破除地方党委政府与污染企业间的依存关系。不少地方的主要税收来源于污染企业,因此有的地方党委政府综合考量经济、稳定、社会发展等方面后选择继续“饮鸩止渴”,支持污染企业项目在本地落地发展。

  治理权力“污染”,应破除环境评价部门与第三方机构间的捆绑关系。打开环保部门公布的具有环评资质单位名单不难发现,挂靠在各地环保部门下的“红顶企业”赫然在目,难免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有的企业甚至表示,环评不过是花钱买批复,只要将需环评的项目材料委托给“官方指定”的单位来做,按他们的要求上交费用,环评审批也不过是走个形式了。

  治理权力“污染”,应破除少数环保干部与污染企业间的利益关系。随着中央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保部门的地位也不断升高。权力凸显的部门往往容易成为腐败滋生的洼地,环保部门也不例外。环保监察执法、排污费征收、排污许可证等等环保职能均涉及企业切身利益,极易滋生腐败。回顾原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原广东省环保厅厅长李清等一系列落马环保干部,都犯有受贿罪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不少环保干部未能坚守廉洁底线。环保干部廉洁底线失守,环境污染日常监管也便随之失守了。

  污染企业无论从项目审批评价、项目落地还是项目监管方面均一路绿灯,无阻力发展。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官员只是把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挂在了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甚至为污染项目提供项目审批、评价、监管“一条龙”服务。面对高压督查下仍不断失守的环保问题,应探寻更加科学的环境评价体系,针对污染结果量化问责;规范环境行政审批管理,将审批与验收机构分离,建立相关追责制度;细化环保执法标准,增强环保腐败惩治力度,对心怀小心思的环保干部形成震慑。

  当权力被利益“污染”,当权威部门做出的行政决定不再“权威”,那么环境保护也就无从谈起。让权力摆脱利益干扰,人民群众才能真正获得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