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键
11月15日,贾敬龙被依法执行死刑。
在媒体和自媒体的双重作用下,贾敬龙案与诸多热案一样,从一件恶性刑事案件演变为全民关注的社会事件。“海妖之音”暗藏在关注声中,有人借正义与法律之名,混淆视听,颠倒是非,把刑事案件异化成政治事件。贾敬龙案中有人高喊“枪下留人”并非出于法治思维和人性轻情怀,而是一场以个案为由头极力捏造夸大政府不公、司法不公的政治炒作。
随着案件信息的进一步公开,真相大白于天下,“贾敬龙自首”、“贾家遭遇不公”、“公力救济缺失”等所谓“枪下留人”的依据相继被证伪,但是违背人伦把贾敬龙粉饰成“英雄”的声音并未消停,这恰恰暴露了他们的真实目的所在:以碎片化的信息甚至不惜造谣传谣,无端炮制出本不该有的民怨,妄图再次撕裂社会,诱导有类似经历的民众采取雷同的极端行为表达诉求。
实际上,那些带头呼吁“枪下留人”的人士不是不了解案件真相,更不会没有能力正确解读法律问题,只不过在闻到某种血腥味后,激活了惯有的政治正确与炒作套路。在众人悲悲戚戚之时,而他们继续蚕食“人血馒头”,上演一场卑劣的政治舆论荒诞剧。
在以往类似贾敬龙案中,我们渐渐看清了那些以维护正义自居者的狰狞内心。或许在他们的心目中,只要倒在血泊里的死者与公家沾边就是死有余辜,甚至无辜丧命的路人也是卑微如尘。比如在今年5月份,“留德学者”、新浪微博大V@杨佩昌称致三死一伤的郑州范华培是“挺好的一个孩子”,当有网友问其被杀的三个人是否是好人时,杨佩昌回复“滚!那三个关我屁事”,不知那对回收旧空调的父子在天之灵是否能明目呢?“滚!那三个关我屁事”这句话,正是当下妄图把贾敬龙捧为“英雄”之人的最佳心态写照。
客观而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免矛盾冲突,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特别是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更是无法例外。尽可能降低矛盾滋生、爆发的可能性,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义务。作为政府必须要革除弊端,提高公力救济效能,对民众释放最大的善意,但是对不合理合法的诉求和恶意炮制的黑灰舆论,应当理直气壮地说“不”。而我们自身也当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这样才能构建公平公正、利人利己利国的法治社会。
贾敬龙案已画上句号,但留给我们的警示却远未结束。除了要竭力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外,也要时刻警惕那些高喊“枪下留人”、捧贾为“英雄”之人的险恶用心。相较于赤裸裸的政治颠覆言论,这些言论更具迷惑性、伪装性和蛊惑性,会让我们的社会无声无息中陷入互相伤害的死局。
初审编辑:臧海平
责任编辑:张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