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时评|云祭扫,让“遥祭”更低碳更文明
“云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祭奠需求,打破了传统习俗的时间和地理限制,反而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只要有心,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对逝者的眷念和怀念不会因此而改变。随着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物质上的表达,更注重精神上的奠念,“云祭扫”也会成为常态化的主流祭扫方式之一。
海报评论员 熊苗
每逢清明,表达对故去亲人的哀思,是民间延续下来的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或者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或者寻找其他的方式“遥祭”亲人,在祭扫中表达别离后的牵挂与惦念。今年清明,山东省文明办、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共建推出了山东省网上祭扫云平台,为全省市民提供公益性网上祭扫平台。这样的公益性云祭扫平台,正是当下群众所需要的。
中国人为什么要扫墓?哲学家冯友兰曾说:“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的情感需要,是祭扫成为千年传统的原因。而这种传统文化和情感需求无疑是需要被尊重的。
但另一方面,很多传统的祭扫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例如烧纸钱、放鞭炮等,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的火灾,破坏了生态环境,甚至让很多救火人员付出了生命。许多人由于不能回到故乡扫墓,选择在小区的楼道或者城市的路口等处焚香烧纸,“遥祭”亲人。春季气候干燥,路口人流车流繁杂,这样的祭扫方式虽然是出于“人之常情”,但对消防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安全隐患。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祭扫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由过去陈旧的方式向更加环保绿色的方式转变。正视群众的祭扫需求,不一味“堵”,积极地“疏”,创新性地为群众提供更多元的祭扫选择,也是相关部门提倡文明祭祀的应有之义。当下,对“鲜花祭扫”的推广,公益性云祭扫平台的建设等,都为“低碳祭扫”新风尚提供了更多的选项。
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也能让“云祭扫”这种方式更具有普惠性。近年来,网络祭祀活动逐渐兴起。媒体近期调查发现,一些网络祭祀乱象也随之而起:有人恶搞给活人建网墓,有些平台收费套路多,甚至借名人、烈士“吸金”,有些平台出现了封建迷信的祭祀用品。政府部门推动的公益性平台,能够良币驱逐劣币,让有需求的群众通过平台放心祭扫。平台也应做好更新维护,积极完善相关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祭扫服务。
“云祭扫”满足了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祭奠需求,打破了传统习俗的时间和地理限制,反而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只要有心,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对逝者的眷念和怀念不会因此而改变。随着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放弃物质上的表达,更注重精神上的奠念,“云祭扫”也会成为常态化的主流祭扫方式之一。

责任编辑:邢玉军
本文相关新闻
热点图片
>查看更多美图<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