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敢当时评 >海报观潮

海报观潮|一米高度看世界

2024

/ 06/03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静宁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

  这个节日设立的初心,是为了悼念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受教育权和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要了解儿童的生活,首先就要“换一个视角”。

  我们看到的是汽车,儿童看到的却是“飞起来”的轮胎;我们看到的是门铃,而儿童看到的只有钥匙孔那小小的门锁;我们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儿童看到的却是摆动的裙摆。“一米的高度”改变了儿童看世界的视野,但却挡不住他们奔跑、探索的脚步。

  虽然柔弱,却蕴含希望。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和对儿童生活的改善,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还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尊重和保护儿童,正在成为牢不可破的社会共识。

  别小看孩子的力量

  童年到底是什么?

  是积木、贴纸、小汽车,是泥坑里千奇百怪的形状,还是画纸上的创意大比拼?其实童年是个人成长最美好的底色。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它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童年是真正灿烂的、独特的、不可或缺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儿童时期看待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年以后价值观的塑造,一位成年人是不是勇于探索、是不是敢于奉献、是不是有勇敢的品质,都与他童年时期的品质传承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

  正因如此,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儿童群体的发展,所以一个国家对儿童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儿童友好的理念正是这样的一个体现。将儿童视为有权利拥有与成年人平等的权益、考虑到儿童的特殊需求、给与儿童参与的机会,这种理念正在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也成为了社会公共空间构建的一种思路,儿童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型社会、儿童友好型广场等,就是一个体现。

  儿童友好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儿童”和“友好”

  视角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样子。当前,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大多是“成人视角”,按照成人“尺码”设计的公共设施,对儿童的安全难免构成一定的困扰。2022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提出了推进“一米高度”的儿童视角设计。这是让公共空间变得更加平等、友好的努力。

  安全,是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的重中之重,青岛在建设很多口袋公园时,用大面积的塑胶地面,解决了一部分的安全隐患,塑胶地面的外侧修缮了大面积的绿化带,作为儿童游玩区与步行区的缓冲地带。除了游玩的安全,交通安全也是儿童生活中的一大隐患,为了降低这一风险,济南启用了“红领巾斑马线”的设计,在学校门口的红绿灯处,用红白相间的人行横道来提醒来往车辆减速慢行。

  解决了儿童的安全问题,要真的做到“友好”,还需要更多无差别的公共空间服务,比如母婴室、比如儿童推车租赁、比如成人空间内的儿童游乐区域搭建。最明显的变化是母婴室“卷起来了”,在山东,商场、美术馆、医院等大型公共场所母婴室建得越来越贴心。“奶爸友好”(隔间哺乳)“一分钱补给站”(哺乳物品一键式购买)“移动母婴室”等,扩展了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外延,将儿童的体验感纳入城市和公共空间建设的思路当中,增加了城市的交互性和包容性,给孩子们提供了拥抱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

  “一米”是视角,也是人心

  有时候,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确实可以极大地给儿童提供便利,但对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整个城市的包容性和成人们向他们表现出的善意更加重要,这是儿童友好理念更深层次的内核。

  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在2022年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中提出了“儿童参与”的概念,倡导儿童参与街区墙面、植物等涂鸦美化活动。“共建”的理念不仅是儿童参与权的体现,更是平等、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能够更好地生活在我们共在的空间里,满足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小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份来自故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每一颗种子,都需要丰沃的土壤和源源不断的滋养,而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正是儿童成长的“养料”。与成人不同,儿童是以身体和感官的方式在与人的互动中产生情绪和情感反馈,这告诉我们不妨对儿童的成长多一点耐心、多一分友好。比如给迎面跑来的小朋友一张笑脸,为跌倒在地的调皮小伙伸一伸“援手”,对在公共场所忍不住大哭、大笑的婴儿多一些善意。

  孩子的成长不只依靠家庭与学校,他们会拥有怎样一个童年,还取决于每一个成人对城市未来的态度,也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友好及包容。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