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作为,打造暴雨治理的新模式

2016-07-22 16:35:00来源:作者:王封

编者按:7月19日,天气预报中的“暴雨”爽约,让做好充足准备的济南上下长舒一口气。但是,这一场“暴雨”的考验,赋予济南这座城市的意义是深远的。大众网推出“‘济南暴雨急电’启示录”系列评论,从干部作风、城市治理、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济南暴雨急电”启示录②  

善作为,打造暴雨治理的新模式

大众网评论员 王封

  一切努力,终将不会白费。

  人们有目共睹的是,9年前那场特大暴雨造成的巨大伤痛,已成为济南人每逢雨季必然泛起的“黑色记忆”。正是从那一年起,济南市管理者痛定思痛,拓宽了小清河河道,改造了166个洼地,济大路、舜玉路等十几条道路、部分山体进行了海绵工程改造。9年的努力,这座城市在进步在发展,抵御洪灾的能力已经远超当年。这也是济南发出“暴雨急电”进行社会总动员的底气所在。

  一场暴雨,也是一次契机。

  大家形成共识的是,迎战暴雨也好,雨季防汛也罢,这项工作已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济南暴雨急电”告诉我们,它牵涉到整座城市的神经,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与协作。如何更高效更有章可循地对暴雨进行管理与治理,能否在这方面形成特色经验,已经成为一项课题摆在大家面前。

  我们知道,济南眼下正全力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将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区域,面积约39平方公里,共安排了43个大项、137个子项。从项目建设类型方面,分为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能力建设(含监测评估)五大系统。此外,济西推广区域计划2018年12月前完成全部项目建设。

  毋庸置疑,建设“海绵城市”,将大大提高济南城区防洪防涝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汛期积水内涝的“城市病”。据预测,到2020年,济南市区一年就能留存533万立方米雨水,相当于四个大明湖的水量。

  建好了“海绵城市”,就可以高枕无忧?济南不再怕暴雨洪水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毕竟,面对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海绵”短时间内吸水的能量毕竟有限,难以抵挡、打赢暴风雨的“闪电战”。今年7月2日,湖南省常德市迎来了一场雨量130毫米的强降雨,造成多处路段内涝积水,城区交通混乱。而就在一年前,常德市成为国内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同样在此轮强降雨中发生内涝的海绵城市试点并不止常德一地。

  所以说,迎战暴雨,我们仅靠建设“海绵城市”还不够,还必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济南特色的暴雨管理治理模式。

  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与济南的痛苦记忆有些相似。2011年的7月2日,哥本哈根遭遇了罕见的暴雨袭击。第二年,哥本哈根市政府颁布了一项跨度为20年暴雨管理计划。哥本哈根市政府官网每天都会通报消息,并征求民众意见。从2016年开始,每年根据4个标准确定哪个项目上马:暴雨的风险程度、项目的难易程度、新项目与其他城市发展项目是否有连带关系、新项目是否可以帮助改变某一地带的整体面貌。

  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是,哥本哈根的“暴雨管理计划”明确要求,除了保留机动车道仍用沥青路外,根据需要,专门建设了一批具有蓄水功能的街面或建筑物之间的水池;人行道和街角地带去掉沥青、混凝土,改为石板和石块混铺。

  这就给我们一些启示,无论是防汛治内涝,还是建设“海绵城市”,要把工作做到明处、实处:该泄洪的泄洪,疏浚河道,让洪水有合理去处;该利用的利用,让城市的硬化面积降下来,让我们脚下的土地透透气,雨水、积水自然也就渗了下去,留了下来。

  有人说,城市规划的最高境界,就是协调好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济南作为内陆城市,要想战胜暴雨,化害为利,目前还没有十分的把握。不过,“济南暴雨急电”无疑开了个好头,我们期待着城市决策者不仅敢担当,还要善作为,不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软实力”打动人心、凝聚人心,“硬实力”设施完备、科学规范,形成制度,打造出济南暴雨治理的模式。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王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