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悲情来要挟城市治理

2017-04-24 16:07:00来源:光明网作者:黄策舆
 黄策舆
  上周末,一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在朋友圈广为传播,一度刷屏。究其事因,是北京南锣鼓巷朴道草堂书店的一个店门,因涉及违建,被城管限期拆除并封门。店主以此为题,在该店微信公众号发文,很快博得10万多网友关注。

  在世界阅读日的节点,结合当下部分实体书店的关停倒闭,店主这篇文章受到关注,情理之中。

  但同时,有媒体第二天就对此事进行了“解密”:该书店原有的门,通向一个只有会员才能进入的阅读区,普通顾客要花100元才能进去体验。事实清楚:店主为招揽生意在原有墙体上开墙打洞,属于违规。而封门后,书店也可以继续经营。

  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固然悲情,但却不应成为要挟正当城市治理的工具。

  在临街的居民楼一层违规“开墙打洞”经商,这现象在北京十分普遍,20世纪70、80年代建成的沿街老旧小区住宅里,几乎随处可见,据统计竟然有1.6万处。

  曾有人说,“开墙打洞”是双赢,老社区的沿街居户把房子租给商户,能收更高租金;做小生意的商户,能就近服务社区居民。这种论调,只是仅仅站在了当事双方的立场。

  对商户来说,“开墙打洞”的店铺租金比同地段纯店铺租金低,店铺处于居民区,人多,有消费力,且同行竞争少,做生意比较容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饭店、小超市、服装店都是借助这一方式运行。

  也要看到,底层变为商铺后,对于楼上住户的生活势必产生不良影响。擅自拆改墙体,不仅破坏房屋结构,影响建筑稳定性,降低房屋使用寿命。另外,也留下了秩序混乱、垃圾遍布、安全隐患等问题,陌生的人流和噪音等问题影响小区环境,导致业主安全感降低。而商铺经营项目的多样化也容易诱发日常纠纷,诸如共用楼道、共用排污、倾倒垃圾、夜间营业等现象,都在不断危害公共利益。

  更重要的是,城市规划有统一布局,商业区、生活区、工业区都应有各自的界限。如果随意改变沿街建筑的使用属性,变居民楼为商铺,不仅会人为增加安全隐患,更易堵塞城市的“毛细血管”,提高了本不该增加的治理成本。

  此外,此次整治“开墙打洞”是与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相结合的。很多藏身住宅区的商铺,都是无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存在食品等安全隐患。

  同时,更要看到,整治行动是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核心功能的重要抓手。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求城区应是文明规范的城区,街巷应是文明规范的街巷,要扛起深化文明创建的旗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